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浴蘭節。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草掛菖蒲等習俗已傳承千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北京花仙子萬花園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花卉景點,這里還藏了一群“端午植物”哦,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植物吧……
端午節掛菖蒲是很多地方的習俗,菖蒲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花寓意避邪鎮災。人們在崇拜的同時,還賦予菖蒲以人格化,把農歷4月14日定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菖蒲在德國還有婚姻完美之意,非常適合贈送好友。
蜀葵因為花序可達丈許,花多為紅色,故又名“一丈紅”。別想歪了,這可不是“娘娘”賜的一丈紅。蜀葵在麥子成熟的6月季節開花,又被稱為端午花,象征生活興旺、節節高升。
自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后,“蒿”這個字一下子就火了起來。然而,蒿其實是一類既普通又文藝的植物。它是端午節懸掛的艾葉,是早春的牧草,是法式大餐的關鍵調味品,更是苦艾酒的核心成分;同時,它又活躍在“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等古典詩詞中。
端午節,人們更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將艾插于門楣或懸于中堂以防蚊蟲,避邪卻鬼。
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蘆葦,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在我國分布很廣。提到蘆葦很多人會想到白洋淀遠處那一片靜靜的蘆花蕩。也有人夢回《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作為一枚吃貨當然不能忘記粽子,我國很早就出現用蘆葦葉包粽子的習俗,用新鮮的蘆葦葉包出的粽子,清香軟儒。相傳,我國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到了今天品種更是豐富多彩,甚至網絡上還出現了甜咸之爭。
龍船花為茜草科龍船花屬常綠灌木,產于我國臺灣、福建、廣東等地,其名字的由來是古代端午節劃龍船的老百姓為了平安順利,就把龍船花插在龍船上,久而久之,這種花就被稱為龍船花了。賽龍奪錦的時節,一種“花形”略似紅色繡球的“龍船花”也燦爛盛開。
石榴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米,樹冠不整齊,花1朵至數朵生于枝頂或葉腋,花萼鐘形,有紅、黃、粉等色,花期5月,分為花石榴和果石榴兩大類,果9月-10月成熟。中國栽培石榴的歷史,可上溯至漢代,據陸鞏記載是張騫從西域引入。中國傳統文化視石榴為吉祥物,視它為多子多福的象征。在北方,端午節這天,老人都要給子女的頭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貴。
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秦漢時從西域傳入中國,原產亞洲西部高原。鱗莖大型,具6瓣-10瓣,葉基生,線狀披針形。在古代,端午時節是疫病高發期,據說吃大蒜可以避“五毒”,至于吸血鬼懼怕大蒜,通常認為是因為吸血鬼擁有遠高于常人的嗅覺,大蒜的刺激性氣味令吸血鬼感到強烈不適。河南、江浙一帶至今還有端午節早飯吃大蒜和雞蛋的習俗。
葫蘆是爬藤植物,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夏秋開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蘆的藤可達15米長,果子可以從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達一千克。葫蘆者,福祿也。由于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