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 學習胡錦濤同志“七一講話”體會之一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針對中國共產黨人在新形勢下執掌政權所面臨的四大危險之一 ----- 脫離群眾的危險,著重強調了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并且形象地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共產黨人的群眾路線與群眾觀點,源于共產黨---- 工人階級政黨建黨和執政的根本宗旨,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私利,一切為著群眾的利益著想,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辦任何事情,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決策到實施,都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在長期的人民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多次的整黨整風運動,其重要的內容之一, 也是為著牢牢樹立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時刻牢記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宗旨,防止共產黨人脫離群眾的危險!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私人所有制的擴大和私有觀念的增強,隨著共產黨人執政權利的增長和個人財富的增加,隨著‘與世界接軌”西方價值觀念的傳播,有些共產黨員的私欲,物欲,貪圖享樂的思想急劇膨脹,以權謀私,腐化墮落,貪污受賄已經成為當前侵蝕共產黨的機體,損害共產黨形象的嚴重問題!
在新形勢下,恢復和繼承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形象,還原共產黨人“大公無私”的政黨本色是一項急迫的,然而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說“急迫” 是因為,“脫離群眾”是當前威脅我們黨保持并加強自己執政能力的最大危險!“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打敗國民黨,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蘇聯共產黨的垮臺,是因為共產黨多年的特權和嚴重的脫離群眾!
說艱巨,是因為,在當今中國的新形勢下,在市場經濟依靠資本法則運作和價值規律依靠利潤作用的框架下,在私人所有制普遍存在和私有觀念流行的觀念下,重新樹立“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道德與信念會受到私有制經濟基礎與“普世價值”意識形態觀念的嚴重抵制和干擾!在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如此巨大,在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如此不平等,在社會各領域的生活方式,生存手段,幸福指數完全不相同的環境中,在不能觸動共產黨政府與共產黨干部諸多的特權和福利的情況下,共產黨人的立足點應該站在什么位置,如何設身處地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用一句話表達,那就是:共產黨人如果不能從立場上,感情上,思想基礎上真正做到與群眾,特別是廣大基層民眾同甘苦,共患難,不能做到在具體的生活環境里與實際的工作實踐中與群眾,特別是基層民眾想在一起,打成一片,“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只能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空話!
領導干部到基層,不但要“身”入群眾,更重要是的要“心”入群眾。要真“心”入群眾,就要有好的載體、好的方式,結對子就是領導干部與群眾交流的最好方式。只有與群眾結成對子,才能做得到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這樣干部說出來的話群眾才愿意聽,才聽得進、聽得懂,群眾也才愿意和干部掏心窩、說實話。因此,干部和群眾結對子也要形成制度。在聯系村,職工要與貧困戶結對子,把單位的力量與職工的力量結合起來解決貧困戶的問題。在結對子時,也不必要每個干部都結一戶,關鍵是對貧困戶問題的解決要具體一點,主要目的是要加深對群眾的感情。同時,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還要建立和完善各級信訪接待制度、矛盾糾紛排查及處突維穩制度,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把群眾當親人還需要轉變三種觀念
近日,重慶市市長王鴻舉赴梁平、萬州、開縣、城口考察調研時強調,對待群眾要充滿感情,無論官做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忘本,群眾遇到什么困難事,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來處理解決。“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親人的困難來處理解決”這句道話說得非常樸實,但卻道出了一個干部應該如何為官、如何對待百姓的本質。
確實,如果黨員干部都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親人的事來辦,何愁群眾不信任你?何愁群眾不跟黨走?何愁經濟發展不上去?“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親人的事來辦”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覺得干部還需要轉變三種觀念。
一是轉變“官本位”的觀念。公務員應該是人民的公仆,是群眾的公仆,但現在卻出現了一種怪現象,那就是“主仆”移了位。少數干部忘記了為官的職責,把個人利益凌駕于群眾利益之上,在群眾面前耀武揚威,把群眾當成自己的仆人,甚至在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發生沖突時,選擇個人利益。因此,要想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親人的事來辦,就必須轉變這種觀念,把自己當成人民的“仆人”,那樣才能把群眾的事辦好。
二是轉變“是刁民”的觀念。很多干部認為群眾上訪就是找麻煩,上訪者就是“刁民”,矛盾越多“刁民”就越多,根本不查清事情原委,根本不靜下心來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直接枉下判斷,把群眾擋在門外,從而激發了矛盾的升級。因此,干部必須轉變這種觀念,真心實意與群眾交流,為群眾想辦法、解決難題,這樣才能增進與群眾之間的感情,也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
三是轉變“對上負責”的觀念。少數干部沒有處理好“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系,把對上負責作為自己工作的唯一標準,完全不顧及群眾的利益。少數干部甚至為了在上級領導面前“秀”一把,做出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來。只有對上負責的觀念,沒有對下負責的觀念是不可能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的。因此,必須轉變這種觀念,把對群眾負責做為自己的工作的唯一標準。
“群眾路線”不應該只是掛在嘴邊
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群眾觀點、做好群眾工作,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重要保證。
就目前而言,特別是最基層的干部,不管是領導干部還是一般干部,下基層深入群眾開展工作的次數完全可以用手指頭數出來,老百姓自己有什么事都是自己跑政府咨詢、辦理。而一旦有些比較復雜的事情沒能解決好的話,一些信訪案子和阻工現象隨之發生。對于大多數老百姓所申訴的問題,其實完全及時有效的處理好,只要本著負責的態度,事前多宣傳、摸底了解情況,事中按時跟進協調,事后落實好的話,一些復雜問題也許就解決了。具體來說堅持“群眾路線”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深入群眾
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嚴格按照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努力把黨的群眾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做好。
二、加深感情
要本著“不求把官做大,但求把事干好”的思想,真正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讓他們感知、感應、感動,讓他們感到溫暖。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
三、無私奉獻
作為領導干部,面對群眾,必須堅持不計個人得失、有一種無私奉獻精神。在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發生矛盾時,心甘情愿地奉獻個人利益;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四、高度負責
目前,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會涉及到人們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變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必然會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難。廣大黨員干部要敢于正視矛盾、敢于直面困難、敢于承擔責任,帶頭迎接挑戰、帶頭攻堅克難。
一是樹立起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的思想。把群眾放在心上,才能與群眾融為一體,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任何時候,是我們黨員干部的一種職責,也是一種要求,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才能與群眾融為一體,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二是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黨員干部下基層要把群眾當親人,就是要時刻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的每一個具體問題和困難,多為群眾干實事、辦好事。為百姓排憂解難,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為群眾解決困難做到能及時辦的馬上辦,不能及時辦的限期辦,防止易事拖難,小事拖大真正,做到真心為民,思想到位;全心為民,聯系到位;傾心為民,行動到位。
三是用實際行動來詮釋與人民群眾的魚水相親。黨員干部下基層要把群眾當親人,就是要做人民群眾最信賴和依靠的主心骨,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摒棄冷、橫、硬、推傷害群眾的不良作風,深入細致抓落實,真正做到真心為老百姓、真情為老百姓,真意為老百姓。把群眾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服務的根本標準,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工作的“晴雨表”。
永遠要把老百姓當親人
在慶祝建黨9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說:“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盼,真正把老百姓當親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縱觀歷史長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90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經過浴血奮戰,才能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勝利;經過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經過團結拼搏,才能開創中國特色社會會義道路。中國取得的一切輝煌成就,都是與人民一同頑強拼搏,接續奮斗的結果。
“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對待手中的權利,要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目前,有少數共產黨員利用手中的職權為己謀私,這不僅損壞了黨的形象,而且破壞了黨和人民的血肉關系。我們要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們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群眾利益無小事,只能把老百姓當親人,關心群眾的疾苦,才能受人民的擁護,才能共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團結和諧,祖國繁榮富強。
現在有的領導干部很會做“領導工作”,但卻不會做群眾工作。一些領導干部做群眾工作時“老方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遇到矛盾,束手無策,群眾不信任不買賬
做好群眾工作,需要創新方式方法,得學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本事。只有以更加豐富的工作方法,密切黨群關系,才能從群眾中獲得我們黨執政興國的力量源泉
1.
為什么群眾不買賬
觀念陳舊,方法單一
如果說高度重視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一大優勢,那么,善做群眾工作、做好群眾工作堪稱我們黨的“看家本領”。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我們黨形成了一系列群眾工作的基本經驗,以服務的行為獲得群眾的認可,在戰爭年代,黨的各級領導者,甚至中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如毛澤東當年在西柏坡,稍有閑暇,還去教農民如何種水稻。”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舉例介紹,比如人民調解制度,就是戰爭年代在根據地產生的,“黨的群眾工作的經驗十分豐富,是黨的寶貴財富。”
然而,從2009年規劃局副局長逯軍發出那句著名的“雷人質問”:“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到前些日子,在群眾跪到縣委書記面前訴說“冤情”、直至被拖離現場的全過程中,后者始終無動于衷,正襟危坐堅持觀演……最近幾年,涉及領導干部與群眾關系的“公共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曝光媒體。
“如果說這些問題的背后暴露出少數官員群眾工作觀念淡薄、群眾工作意識不強的話,那么更為普遍的現象是,一些官員做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水平太低。”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旭濤分析,在一些官員看來,做群眾工作無非是做好接待、搞好慰問而已,沒有多少“技術含量”。
事實上,“老方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病灶”,在有的領導干部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在開展群眾工作方面,他們不懂得怎樣積極主動地去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也不明白如何與群眾良性互動,甚至不會說話,語言表達蒼白無力: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一些領導干部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
家門口的路燈壞了大半年,一直沒人管,投訴了4個月也未見成效……最近,江蘇南京市民馬先生再一次致信南京市政府“市長信箱”,結果遭遇了一份“雷人”的答復辦理單位讓他直接去找“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反映情況,而這個部門明明已經撤銷快一年了……可以想見,如果都是這樣草率而不負責任地回應群眾呼聲,即使開通了熱線、設立了郵箱,甚至采用當下最流行的微博互動等“時尚”工具,也只能徒具其形,對掌握民意、化解民憂、消除民怨起不了多少實質作用。因此,“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
2.
真心把群眾當家人
換位思考,以情動人
記得一領導同志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抗戰時期,一位中央領導送別即將開赴敵后的干部時諄諄告誡,一定要始終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群眾方面是正確的,毫無疑問要跟著群眾走;群眾方面是錯誤的,如果說服不了群眾,那么面對困難甚至危險也要和群眾在一起,哪怕明知前面是火坑,也要和群眾一起跳下去。如果不這樣,即使干部方面再正確,等群眾吃了虧、從“火坑”里走出來,也不會跟你走,“因為感情生分了”。
幾十年過去,做群眾工作的時空背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有一把“鑰匙”依然管用,那就是以心換心始終和群眾的心在一起。
河南信陽市在做群眾信訪工作時推行的“四家工作法”,便很有些“人情味”。這個工作法以干群一家的理念引領群眾工作,以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真正把人民群眾當成家人辦好每一件事,把群眾來信當成家書讀好每一封信,把群眾之事當成家事解好每一道難題,把群眾工作和信訪工作當成家業盡好每一份責任。
相反,如果一位普通村民僅僅因為口渴喝了鄉領導的一杯水,就遭到后者的嚴詞怒斥,那么,即使講話中、報告里重復再多遍的魚水關系、血肉聯系,又有幾人肯信?
心入首先要身入。干部必須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過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響群眾、示范群眾、教育群眾,通過示范引導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眼下在重慶,就有數以十萬計的機關干部正在參與“三進三同”: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35萬名干部職工“結窮親”57.6萬戶,結親率99.4%,活動覆蓋全市。
不光“進”和“同”,重慶機關干部還在1.1萬個村社黨組織推廣定期接訪、進家入戶走訪、群眾意見限期辦理反饋“三項制度”,把群眾的急難困苦化解在源頭。事實證明,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過程中解開群眾的思想疙瘩,這是我們黨做好群眾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一種最實際、最普遍、最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
做好群眾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提高與群眾溝通的能力。人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號召:干部要深入群眾。深入首先就得學會與群眾打交道、交朋友,虛心向群眾請教,說老百姓能夠認同的話,講老百姓能夠接受的理,做到“進得了門,談得上話,交得上心”,在與群眾接觸交流中不斷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這不僅體現在和工人農民的溝通上,也表現在與城市居民、青年學生的溝通上,包括要了解網絡上的熱詞。如果是兩套話語體系,彼此不懂,就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掌握了和群眾有效溝通的能力和本領,宣傳群眾的工作就能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
3.
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發揚民主,多辦實事
在今天這個時代做好群眾工作,除了以“情”為先,還得堅持以人為本,堅決反對“代民作主”、越俎代庖、強拆強遷等行為。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認為,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權益、素質、社會保障4個方面,構建黨群工作的協商機制,與人民群眾協商其利益如何實現和提高,其人權和基本權益如何保障,其基本素質如何提高,其社會保障體系如何逐步建立。
位于浙江東陽市中心的紅椿巷舊城改造工程,是當地歷史上規模最大、情況最復雜、難度最大的舊城改造工程,一度列入市政府重點工程多年卻動不了,是個誰也不敢拆、誰也拆不了的“火藥桶”。但在東陽市委市政府2010年把政策大權交給拆遷戶民主商議以后,擱淺了10年的動遷工作竟在短短90天的時間內迅速完成了。
設想一下,如果聽證會的拆遷代表不是老百姓自己抽簽決定,如果評估公司不是全體拆遷戶自己投票選擇,如果安置辦法出臺之前沒有挨家挨戶聽取意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項舊城改造工程想實現和諧拆遷,還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久前從危舊房喬遷新居的東陽市民們也因此由衷地感慨:是公開協商、公平監督的民主程序,推倒了政府和老百姓之間那堵看不見的“墻”。
在高新民看來,當前解決群眾問題,必須以民主、法制的手段為主,同時充分運用高科技時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如互聯網留言板等,熱線電話等,及時了解群眾意見,排查矛盾,解決群眾困難。
3月1日,有網友發帖稱陜西省合陽縣政府網站民眾網上咨詢投訴版塊回復率達100%,被譽為最“敬業”縣政府網站,引起網民瘋狂“圍觀”。在這個偏隅關中平原東部的貧困縣的官網上,“提問人員用語偏激者有之,工作人員也虛懷若谷,一并回復,相比好多省會城市的咨詢投訴板塊一整頁一整頁的超時問題,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而回復率100%的背后,是8名大專以上學歷工作人員每天8小時的辛勤付出,以及“分級負責、歸口管理”的科學運行模式。
無獨有偶。江蘇省文化廳廳長章劍華在微博上被稱為“可愛廳長”,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則以“醫生哥波子”身份與十幾萬粉絲談醫改,而各地眾多以“平安”為ID的警方微博,更是不斷嘗試著以網絡語言的方式與網民互動、微博辦公……人們看得到,最近幾年,各地黨委政府主動以“滿意不滿意評選”、“政務公開”、“決策公示”、“監督熱線”等形式接受群眾監督多了起來,決策時誠懇咨詢請教多了起來,部署任務時熱心解疑釋惑多了起來,落實工作時認真傾聽意見也多了起來。
“無論是傳統方法,還是現代方式,關鍵是要真正從群眾的訴求出發,以心換心、以情動情,并且認認真真地解決其問題、維護其利益。”劉旭濤強調,這樣群眾才能認可你,才會買你的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