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一個學期的適應后,各位高一新生對高中學習總算于曲曲折折中知道到了方法,也總結出出了一些規律,可以說大部分學生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很重要的進步,要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不過,伴隨著高難度和大強度,部分高一學生對學習也會產生一些不當的認識,其中最常見的莫過于對課本的態度。
課本的“本”是根本的本,是學習知識的基本載體,這是毋庸置疑的,從小學開始,我們的學習都是緊緊圍繞這課本而展開的。然而進入高中以后,經過幾次考試,學生會發現所考題目似乎和課本沒有多大關系,由此會得出一個結論:課本不重要,看課本不如多做題。作為一名多年關注高中學法的重點班班主任,我要明確地說,這樣的認識由誤區,特別在應對期末考試方面問題很多,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末倒置,導致基礎不牢固,知識漏洞頻現。
凡事不重視課本的學生,大都自認為已經掌握了課本上最重要的內容,即公式、定理,也就是為做題置辦好了基本的工具,那么便可以丟開課本,敬請刷題了。但是,必須要明白,公式、定理、原理不是用來背的,而是要弄懂來龍去脈的,不只記住而是自己進行對到,這非常重要。
沒有把課本理解透的學生,在接下來的做題中時不時會遇到卡殼現象,最頭疼的莫過于公式、定理不會用,做題效率很低。這便是輕視課本的后果。丟棄課本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課本是提高能力的出發點,為由對課本上內容進行系統、深入學習,才能為整個學習打下牢固基礎。
至于部分學生放棄課本,而以教輔書代替課本,看上去似是學到了很多“干貨”,實則嚴重影響到思維的積極性,更由于只記住了一些條條框框,導致知識漏洞百出,在應對一些細節題目時,必然會出現失分。
第二、忽視課本中最基礎題目,學習能力的形成缺乏循序漸進,容易形成硬傷。
對于高一,很直觀的感受,課本上題目過于簡單,而教輔書上題目則太難,更何況高中的考試,是不會直接考課本上的題目的。考試的功利性是的課本更是飽受冷落。在前幾天對一位高一學生進行網上學法輔導中,得知他從來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目,因為它們簡單、意義不大。但是他在考試中卻總是出現難題做不對,簡單題老是出錯的情況。若要尋根究底,問題就出下對課本題目的輕視上。
課本上的題目,看似簡單實則有講究,它們承擔這對具體知識點深入認識、熟練掌握的重任。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不把單個的知識點練好,就很難在綜合性題目上有建樹,學習之法,在于循序漸進,更何況課本上的部分題目難度不小,題目設置精巧,訓練效果良好。
而對于弱科,要提高首先要重視課本。在對待短板學科上,有些學生一味地尋求終南捷徑,以為學課本太慢,結果舍本逐末,倒真的讓弱科提高速度變慢。所謂強基固本,若離開肯本,弱科會變成硬傷。
第三、輕視課本易導致輕視課堂,學習中的困難一再增加。
出現這種情況的學生,都是對某些學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簡單,于是就出現了你講你的,我學我的情況。實際上情況應該是,課本是課堂學習的依據,對于有難度的內容必須進行預習。輕視課本的學生,肯定是不會預習,自認也到上課很被動,要么過難聽不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要么覺得簡單又放松了思考。總之,原本是學習的主陣地,卻變成了對大好時光的浪費。
高中課程內容往往是環環相扣的,特別是數學、物理和化學。如果幾節課內容掌握不到位,這門課目的難度會馬上增加。我們總能聽到一些家長說,孩子的某門課程在初中學的很不錯,但到了高中卻一下子掉了下去,其實對課本、課堂的認識存有誤區就是一個主要原因。
最后,我們要關注一個問題:難度不小的高考題,它的命題依據是什么?是課本、是的,高考題是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這更要堅定學好課本的決定,課本是富礦,要深入挖掘才能把它的應有價值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