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但后人對孟子的“性善論”有所誤解,經常把孟子“性善論”理解成“向善論”或者“本善論”,這都是錯誤的。目前很多哲學家都已正名,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論”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根據,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對于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論的出發點就是——向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
1. 以“不忍人之心” 論“本心”,確立性善論。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論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說,所以人才有“仁義禮智”四德。即將善這種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驗的。孟子的四端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現,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所以孟子認為沒有四端,則不能成為人。
3. 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只有盡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認識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內心上不會抗爭,由此知本性與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確認人的善來自于天將人的價值源頭客觀存在化。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4.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在這里,孟子明確提出并概述了他的“向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