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母牛妊娠診斷與分娩
四、母牛分娩與接生
1.產前分娩征兆
隨著胎兒發育成熟和分娩期的接近,母牛生殖器官、乳房和骨盆等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以適應排出胎兒和哺乳幼仔的需要。母牛的行為及全身狀況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通常將這些變化成為分娩兆,具體包括以下變化:
(1)乳房變化 妊娠后期母牛乳房變化明顯,初產牛在妊娠4個月時乳房開始發育,妊娠后期乳房發育更為迅速。經產母牛在分娩前2周乳房迅速脹大發育,產前10天左右乳頭表現出蠟狀光澤,并可在乳頭中擠出少量乳汁和膠樣液體;產前2天左右,乳頭中充滿乳汁;有些母牛甚至出現漏乳現象,一般出現漏乳現象后1天左右至數小時即可分娩。
(2)骨盆的變化 骨盆韌帶從分娩前1-2周開始軟化,到分娩前12-36小時,薦坐韌帶后緣變得松軟,外形消失,尾根兩側下陷,即通稱為“塌窩”。例如,臨產前母牛,尾根兩側明顯下陷,尾根與坐骨結節之間可并排放入4指(圖6-4A);非臨產母牛尾根無明顯下陷,尾根與坐骨結節之間只可并排放入2指左右(圖6-4B)。
(3)行為變化 分娩前母牛出現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徘徊不安和離群等現象。
2.分娩過程
母牛分娩時胎位是否正常將影響母牛分娩過程。正常情況下,分娩時犢牛為前肢和頭先進入產道即“正生”較常見(圖6-6A),犢牛產出也較順利,但后肢進入產道即“倒生”也屬正常情況(圖6-6B)。
母牛分娩過程劃分為開口期、胎兒產出期和胎衣排出期三個階段。
(1)開口期 從子宮開始陣縮到子宮頸口充分開張為止的一段時間,一般為2-8小時(范圍為0.5-24小時)。開口期臨產癥狀明顯,母牛頻頻排糞和排尿,而且由于陣痛,母牛常?;仡櫢共?圖6-7)。
但是生產中有些母牛分娩后12小時胎衣仍然未排出,則為胎衣不下(圖6-10A)。母牛胎衣不下,此時應及時進行手術剝離(圖6-10B)。
五、產后母牛和犢牛護理
1.產后母牛護理
母牛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的體能,而分娩時可能損傷產道和生殖道黏膜,產后還會出現惡露等,此時母牛抵抗能力降低,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應對產后母牛進行及時護理,使其盡快恢復正常身體機能。
(1)補充水分和礦物質 分娩過程母牛喪失很多水分和體液,因此母牛產后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礦物質??蓽蕚溥m量的溫鹽水、麩皮水,或麩皮鹽水讓母牛自由飲用。
(2)消毒外陰部 胎兒娩出過程中可能造成產道表淺層創傷,娩出胎兒后子宮頸口仍處于開張狀態,子宮內積存大量惡露,極易受微生物的侵入而引發產后疾病。因此,母牛產后1-3天,可用0.1%高錳酸鉀水清洗母牛外陰部進行消毒,一日一次。
(3)觀察胎衣排出情況 胎兒娩出后當天應觀察胎衣排出情況和胎衣顏色,5-10天應觀察惡露排出情況。正常情況下,母牛產后惡露排出時間為10-15天。如果惡露排出時間長,或惡露顏色變暗、有異味,應及時檢查并處理母牛子宮。
2.新生犢牛護理
合理、科學地護理新生犢牛,是提高新生犢牛成活率的關鍵。
(1)犢牛出生后應立即清除其口腔和鼻腔黏液,使其正常呼吸。如果犢牛出現窒息情況,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
(2)新生犢牛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完全,皮膚調節體溫的能力差,因此犢牛出生后應注意保溫,2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較為適宜。北方冬、春季溫度較低時應注意給犢牛防寒、保溫,而南方夏季溫度較高時應注意給犢牛防暑、降溫。
(3)犢牛出生后應及時用5%碘酊消毒臍帶。
(4)應及時給犢牛飼喂2-4千克初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