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1. 年齡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與年齡呈正相關。55歲以后發病率明顯增加,每增加10歲,卒中發生率約增加1倍。
2. 性別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男性卒中的發病率高于女性。
3. 遺傳因素
父親或母親有卒中史的子女均增加卒中風險,其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值)分別是2.4和1.4。心源性腦栓塞家族史比其他類型卒中家族史增加卒中風險較少。某些遺傳性疾病如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動脈病、Fabry病和遺傳性高凝狀態均增加卒中的發生率。
4. 種族
黑人比白種人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中國人和日本人發生卒中的風險也較高。
(二)可干預的危險因素1. 高血壓
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預的危險因素。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升高都與腦卒中的發病風險正相關,并呈線性關系。研究表明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95mmHg,卒中相對風險約為血壓正常者的4倍。在控制了其他危險因素后,收縮壓每升高10mmHg,卒中發病的相對危險增加49%,舒張壓每增加5mmHg,卒中發病的相對危險增加46%。
2. 吸煙
可以影響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統,如加速血管硬化、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尼古丁還可刺激交感神經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其缺血性卒中的RR值是1.9,蛛網膜下腔出血的RR值是2.9。另有研究表明吸煙可以使出血性卒中的風險升高2~4倍。長期被動吸煙者比不暴露于吸煙環境者發生卒中的相對危險增加1.82倍。
3. 糖尿病
是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其RR波動在1.8~6.0之間,但不是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4. 心房顫動
在調整其他血管危險因素后,單獨心房顫動可以使卒中的風險增加3~4倍。
5. 其他心臟病
如心臟瓣膜修補術后、心肌梗死、擴張型心肌病、心臟病的圍術期、心導管和血管內治療、心臟起搏器和射頻消融等均增加栓塞性卒中的發生率。
6. 血脂異常
與缺血性卒中發生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總膽固醇每增加1mmol/L,缺血性卒中相對風險升高25%。高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mmol/L,缺血性卒中相對風險降低47%。多數研究顯示低膽固醇水平出血性卒中的相對風險升高。
7. 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是明確的卒中獨立危險因素,其RR是2.0。短期(2~3年)隨訪研究顯示,無癥狀頸動脈狹窄(50%~99%)腦卒中發生率為每年1%~3.4%;長期隨訪研究顯示,無癥狀頸動脈狹窄(50%~99%)10年腦卒中發病率為9.3%,15年腦卒中發病率為16.6%。
8. 鐮狀細胞貧血
基因異常的純合子患者,20歲前腦卒中累計發病率超過11%,且大部分在兒童期發病。
9. 絕經后雌激素替代治療
研究顯示雌激素加孕激素替代治療明顯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
10. 膳食和營養
每天增加攝入蔬菜和水果,腦卒中相對危險度減少。每日維生素C、維生素E及類胡蘿卜素攝入量與腦卒中的風險無顯著相關性。低鈉、高鉀攝入可降低腦卒中風險,可能與降低血壓有關。
11. 運動和鍛煉
與缺乏運動的人群相比,體力活動能夠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27%;與不鍛煉的人群相比,中等運動程度能夠降低卒中風險20%。
12. 肥胖
肥胖人群易患心腦血管病,這與肥胖可導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開的。國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發病的RR是2.0。
13. 飲酒過量
輕、中度飲酒對卒中有保護作用,而過量飲酒使卒中風險升高。
14. 其他
包括代謝綜合征、口服避孕藥、藥物濫用、睡眠呼吸障礙病、偏頭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脂蛋白血癥、高脂蛋白相關的磷脂酶A2升高、高凝、炎癥、感染、血流動力學異常、血黏度增高、纖維蛋白原升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