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多數人拜師之前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為了傳承、為了逃避生活、失戀、失業、小說看多了尋仙的或者無意之中尋到師父的、覺得師父很帥而拜師的,大部分人可能還是被道教的神秘色彩所吸引,再步入道門之中來的,但是平常卻是對道教的基礎知識知道甚少。
經過學習我知道了道教作為我國固有的一種宗教,一直生活在我們的身邊,但是身邊的很多人卻對道教的概念都不怎么了解。為什么說道教是我國固有的一種宗教呢?因為道教是我國主要宗教之一。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撰作《易傳》,由此形成了道教思想源頭。
道教在東漢時形成宗教,南北朝時盛行起來。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后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
道教始源于黃帝、集成于老子、發揚于張道陵天師。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學,并信仰崇奉,普及于中華民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具有極其強烈的本土性質。
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煉形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樂生貴生”。道教也是對生命積極追求的宗教,而且對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性非常注重。救人、拔幽多是表現在對道教醫藥的鉆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對幽魂的濟拔上。以忠孝為根本,以敬天法祖、利物濟人為要務,以自由、平等為原則,在學道、修道與行道之中毫不拘束,追求自然而然。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尊奉老子一書的《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是“虛無之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稱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如三宮、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 驪山老母、關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具有永恒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長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神或修煉可以得到,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另外我們所熟悉的丘處機、黃帝、王重陽、堯舜禹、老子、周文王、姜子牙、諸葛亮、秦始皇、漢武帝、張良、魏征、劉伯溫、王羲之、孫思邈、等都是和道教有關的人物代表。
“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道德經》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說靜,靜說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靜,靜了才是復命。
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范。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欲,清靜無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規范。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和兩漢道家清靜是道之本源的觀點。《老子想爾注》認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
我們剛入門初期的時候常讀誦和抄寫的《清靜經》充分發揮了《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為“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闡述了清靜修煉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現在網絡異常的發達,微博、QQ各種論壇里面的得道高人、各種傳人是多到數不勝數,如果想真心的拜師入道,應該先了解清楚,如果對道教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劇里,感覺每個道士都看著像電視里那樣穿著,拜了師父就可以學哪些抓鬼除魔的法術了,入了道就可以行走江湖浪跡天涯衣食無憂了,那么等你真正接觸道教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些真的是理想中美好的。
在尋找師父的路上你很有可能碰到的不是絕世高人而是江湖騙子,在選擇一位能做你師父的時候,也別想著就能找個出名,輩分高又同時很厲害的人做師父,因為你的師父也是普通人,也是一天吃三頓飯的,也要休息睡覺的,生活之中每個人都肯定是有缺點的,只是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把缺點隱藏在了他的優點之下了。
師父其實更多的時候在生活中,是朋友是修行路上的指導者,師父領進道門,后面的修行還是要看個人,師父對于你而言就只有一個,你的人生里也只有一位師父。但是,師父絕大多數的時候可能就有很多徒弟,你也別想一入門就想讓師父把你捧為掌上明珠。你還是要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對于師父的缺點能不能接受,因為你拜的這位師父是和你相伴一世的。
另外遇到的越是能吹噓自己有多厲害,自己的法術很高的高人,那些沒什么毛病全說自己優點的,就要小心了。
現在大部分人還是在網絡上找師父然后拜師的,這個事情更是不能馬虎,師承關系更加不是胡編亂造一個門派就出來的,打著什么什么傳人,多少代多少代弟子啥的,還有些號稱隱于凡間的隱世門派或者哪些在歷史上根本沒有傳承的,百分百是假的,還有大部分的門派都是各種小說電視看多了然后捏造出來的,如果不確定的話就多多百度一下或者找到附近的人咨詢一下,看下是否屬實。
最開始沒有拜師之前,其實我并不了解道教,也不知道拜師以后會有怎樣的后果,在師父的文章中我知道了師父和師傅這兩個字的差別,雖然只相差了一個字但是意義卻是天差地別,因為拜師一輩子只有一次,如果你是為了學習而拜先生、拜老師、拜師傅是可以多次的,拜師是承繼的一個傳統,是法脈的延續,哪怕再過個幾千年,只要道教還在,我們就還在這個傳承體系上;師承關系上,最忌諱的也是叛出師門,叛徒二字的原意就是叛出師門的徒弟,如果你沒有認同這個道教,沒有從內心認可,可以先拜先生與師傅,而不是師父。
當然了一旦拜師以后你肯定是有收獲也會有失去的,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會收獲很多師兄弟和道友的信任與情感,而這份信任是要我們所有的師兄弟們共同遵守的,師父給我們建立的這個平臺可以很牢固,但是也很脆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更多人跟你前行,你的所作所為,甚至有些師父有很嚴格的規則,很不通情理的規則,必須要遵守的,你的行為必須被約束在信仰之下,必須能夠明智明心的思考,必須能夠為更多人考慮,要學會容納其他人的缺點,要學會包容;一旦判出師門,不是那一瞬間的事情,而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不認可,這個叛徒的身份永遠無法抹除,同時,道門之中,不會有道友接納叛徒,除非打算兩個不同師承關系下,永遠不再往來,道門的規矩,說起來很松,其實還是很嚴格,所以希望準備拜師和打算拜師的,最好在拜師前想清楚,另外師父也常常提到過,那些所謂的儒道佛均有師承的人,九成九的是騙子。
師父收徒以后的第一課多是讓我們能夠被師兄們欺負,學會謙遜和忍讓,讓我們首先是熟讀最基本的道教經典,在平日里讓我們自信的面對生活,與朋友好好相處,要孝敬父母,父母也是我們身邊的活神仙。在生活中處理好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好好生活,也是一種修行。
好了,前面大部分是借鑒了一部分經典的語句和一部分師父的原話,希望一部分沒有了解過道教的,能有機會多多了解一下道教,因為道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大部分人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具有極其強烈的本土性質。
在同門師兄弟中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都有,目前師父有100多位徒弟,我們這100位徒弟每人哪怕讓一個人知道我們的信仰,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對道教的努力,那么多年以后將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道教,正視我們自己國家的宗教。
我們為了同一個信仰聚在了一起,我們不是親兄弟但是我們比親兄弟還善于溝通,我們能夠彼此之間相互信任,這也是我們要共同努力去做到的,在師父的帶領下我們肯定也能學習更多,了解更多,更好的發揚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