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上,傳統文化的斷層卻將白話文時代出生的國人隔在了國學寶庫的門外。如何摸索回到國學、中國文化的源頭呢,也許可以從說文解字起每日一小時,亦或,幾近足矣。
一)中國漢字偉大 故可擔起文化傳承五千年的重任
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南師在論語別裁第一章即指出,我們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雖然現在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但是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和時代是要變的,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只是用很短的時間,經過兩三年的訓練就會寫出來,這個文字就單獨成為一個體系,表達了思想。因此這種文字所保留下來幾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幾千年以后的人看來,如面對現在,沒有阻礙。
所以,中國文字體系會意象形的特征,使得它在承載中國文化傳承上,比形聲的文字更加的穩定和可靠。
這是白話文時代出生的70以后國人所面對的一個挑戰,因為對于這代人和當代中國人,歷史文化斷層卻已經注定,對于簡化字所編輯的文言文、古文學習,很多人只當是孩提時代一個考試需要的科目,對付過去拉倒,也從不深究。
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白話文和簡化字,使得和莽夫我一樣的當代中國人中的大多數,即使手摸中國文化傳承的寶典,卻是頭大成籮,看著發困,跟伊斯蘭扭扭彎的外國文一樣,著實看不懂了。
這樣一來,血脈傳承的中國人,卻被擋在了國學寶藏的大門外,這不僅是對于希望重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的個人的挑戰,更成為了當今富足發展圖進的中國時代的挑戰。
三)或許,從說文解字入,是一個可操作的辦法,每天一個小時足矣
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來,從哪里斷了還是從哪里接續,《說文解字》本身也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而莽夫想說的不是這本書,而是更加簡單易用的兩個方式:說文聽南師開講 解字日解一二即可。
1)說文聽南師“開講”:南師雖已不在,但其留給世界的白話文、簡體字的國學經典“翻譯”已經太多太多,更加有幸的是,互聯網視頻,網絡收音機等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互聯網科技載體的存在,也使得我們“一睹南師風采,直接聆聽南師教誨”變得異常容易。就以莽夫為例,初接觸國學時頭大如籮,而南師一本《論語別裁》卻能讓每個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的普通人,隨著南師的步伐,用最簡單的方式,逐漸去理解那些原本完全不懂的文字、背后的中國哲理與智慧。
2)解字日解一二即可:中國漢字總量雖然近10萬字,但是,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所以南師所言“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可以為學,并未虛言。若是每天認識三個繁體漢字(可以康熙字典為準),一年以內,識得上千簡化字的老祖宗的繁體字,那么,老祖宗的國學寶庫大門,應該是就已經打開了一個側身可過的縫隙了。對于現代社會的大眾,這個過程中,每天一個小時,幾近足矣。
3)可操作的辦法逐步清晰了:其實莽夫就是從一個繁體字不識,到今天深愛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依然文盲,但開始能夠看懂一些簡單的國學寶庫原文,這其中的實操是,時長翻看南師書籍了解國學原文意思+偶爾翻開康熙字典(互聯網上也很方便)認那么幾個有意思的字。若能堅持每日學習,一年可以有大的變化,若跟莽夫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么三四五六年的有心,也會略微找到道不遠人的感覺。
世界上只有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會意的,故方可擔起文化傳承五千年的重任。近代歷史上,傳統文化的斷層卻將白話文時代出生的國人隔在了國學寶庫的門外。如何摸索回到國學、中國文化的源頭呢,也許可以從說文解字起。雖是普通大眾,若能堅持每天用心一個小時,幾近足矣。
傳統文化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