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背《論語》,心目中一直有個模糊的孔子形象,隱約覺得孔子是個喜歡背著手踱來踱去,口中念念有詞的可愛老頭兒。長大后讀《論語》,覺得自己的理解有些偏差,孔老夫子是個講究仁義禮智信,好為人師,好認死理的老學究。再后來聽百家講壇講《論語》,孔子的形象更加豐滿具體了。
住在《論語》里的老頭兒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如同一位雕刻師,將一塊塊璞玉幻化成精妙的藝術品,培養出“身通六藝”的七十二名弟子。他的諸多教育思想留傳后世,像因材施教、學思結合、溫故知新、舉一反三……這無一不證明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的成功。
作為一位智者,他達觀率性,修身以敬。《論語·陽貨》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孔子來到武城,嘲笑其治理者“割雞焉用牛刀”,子游予以反駁,這使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前言戲之耳”,一句話將孔子當時的羞愧與不好意思展現了出來,同時前一句“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寫出了孔子作為智者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羞心向弟子學習的品質。即使是圣人,也會犯錯誤。《論語》中這段孔子犯了錯被人指出后的情態描寫,為嚴謹端莊的孔圣人涂上了鮮活生動的一抹亮色。
作為一位仁者,他正直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善意地提醒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言外之意是如果一個人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直太尖銳,會傷害一些有地位的人,從而給自己帶來危險。由此可見孔子的直性而行。“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等等,都是孔子與人為善、仁者愛人的做人準則。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孔子63歲時的自評語。樂以忘憂?是因為教育啟智的快樂忘記了身邊的憂愁嗎?孔子最心愛的弟子顏淵死后,他嘆道:“噫!天喪予!天喪予!”伯牛有疾,他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在他最愛的幾個弟子與他的兒子孔鯉一個個先他而去時,垂垂老矣的他一定不可避免的感到悲痛、難過與孤獨,暗自神傷!即使這樣,他仍然堅持著;歷盡艱辛,他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十余載,不僅沒有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他還在堅持著,在追求理想社會的道路上踽踽獨行,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論語》中的一字一句,勾勒出的不僅僅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孔子,《論語》里住著的,更是有笑有淚,可親可敬的,為理想奉獻終生的愛人仁者孔子。(郇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