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很多人眼里往往就是隱居山林,就是誦經念佛,甚或就是搞一些神秘色彩的事情,而實際上,修行,是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一些錯誤想法、說法或做法而已。而既然說修正,那就一定存在一個“正”為標準依據,而這個“正”往往是以一些大徹大悟的圣賢為標準,在佛教中,這個“正”就是釋迦牟尼所言說的話,也就是被后人命名為“法”的一種存在,那么釋迦牟尼又是誰,我們為何要聽信他的話,根據歷史記載,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現涅磐。那么我們現在清楚了,原來被后人稱為佛的釋迦牟尼是個真實的普通人,“佛”這個字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我們凡夫就是不覺悟的人而已,正所謂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這下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所以說我們作為迷惑不覺的凡夫如果想找到生命真諦就需要努力走向覺悟,這個過程是一個學習和修正的過程,是穿透迷霧的過程,那么向誰學習、修正什么呢,當然是向“佛法僧”學習,向一切智者善知識學習,修正的是自我的認識、言語與行為,而這,才是修行,所以說修行就是把人生目標定位為“覺醒”,把人生用作穿透迷霧走向覺醒的過程。
好了,現在我們明白了什么是修行,那如何修行便成了下一個問題,雖然明白了修行就是學佛,但是往往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又經常走錯路,佛說以戒為師,戒律也就恰是能夠指導我們具體身語意的說明書,若離戒律而修行,一定會走錯路甚至走向邪路,修行佛法一定以“戒、定、慧”為總綱領,而戒又必然是一個絕對要過的基礎科目,以戒為師,以戒為梯,這個攀爬的過程就是最基本的修行的開始。但是往往很多朋友在修行的過程卻恰恰理解錯了佛法與修行,有的放棄家庭、放棄事業,有的終日誦經念佛而不修正自心,還有的錯解佛意甚至謗佛,可能這就是釋迦牟尼在世時預言的末法時代的大環境吧,末法時期眾生福報少,修行者多如牛毛,成就者鳳毛麟角,種種錯誤知見迷惑、障礙著我們無法清醒、覺悟,而這,就是所謂的業障之一!
下面我針對修行過程中錯誤最多的三種知見加以淺述:
一、修行不是拋棄家庭、放棄事業、丟棄責任、遠離現實生活,修行只是一種修正,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通過學佛來修正自己能夠提高我們的眼界、認知水平,開闊我們的心胸和人生格局。修行就是一個從知道到做到的過程,“知道”就像是我們的精神世界,而“做到”就像是我們的物質世界與現實生活,我們知道,精神世界對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人如果內在層次的認知不夠,那么他外在的言語與行為也必然是膚淺的,這樣的人就算獲得成功也難以持久,就像假如一個傻子撿到100萬,他很可能富有一時,卻絕不會富有一世,相反,如果一個清晰的知道怎樣走向成功的人身無分文,但他的貧窮也必然是一時,絕不會持續太久,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佛,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努力走向覺悟,增長智慧,因為我們的知識和智慧實在是匱乏,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腦利用率太低了,我們必須不斷的開發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才能真正獲取最大限度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精神世界”的重要就忽略了“物質世界和現實生活”,別忘了從知道到做到才是一個完整的修行體,如果一個人通過學佛只是止于知道而不去管做到,那可以說他就是個毫無修行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通過外在的言語和行為與現實生活、當下的這個物質世界建立種種關系,那么他的精神世界也一定是缺失的,所以一個真正懂得如何學佛修行的人一定不會是逃避現實與責任、拋棄家庭、放棄事業的人,相反,一個好的修行人一定是有擔當的、也一定有自己的遠大目標、理想以及清晰的路線,因為在不斷修正自我的過程中也就是不斷增長智慧的過程,而智慧,一定能幫助他更好的處理好種種問題、難題,這才是在修行的路上不斷進步的一種象征。
二、修行不是把誦經念佛當成全部,經文、咒文、佛號就像是一種至善至凈的存在,就像是發光的金子般的能量體、智慧體,我們通過誦讀、研習,會不斷被熏陶,可以使得身、口、意造作善業、增長智慧,但做這些的目的卻都是熏陶我們、修正自心,如果癡迷于文字而自心不參悟、不修正,那就會變成華而不實的東西、虛無縹緲的東西,佛教有句話說得好,叫做“活在當下”,如果自心清凈了,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如果自心黑暗惡毒,隨處都是地獄,所以說如果不修正自心,絕非菩提大道、
三、修行不是修別人,而是修自己。很多人學佛還沒學到個皮毛就學著大德高僧去教導別人了,結果就是只可能讓自己造作更多惡業,學佛其實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學佛就是學智慧,讓智慧不斷增長,煩惱不斷消失,如果把“修正”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人身上只可能無休止的增長煩惱、降低智慧,我們應該把“慈悲”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人身上,把“修正”集中到自己身上,這才是一個修行人應該做的事情,也只有這樣做,我們的價值觀才能不斷的靠近佛菩薩的價值觀、我們的智慧才能不斷增長,舉一個最現實的小例子,現在很多人都有或驕傲或自卑的情緒,而對待這種問題,佛學的智慧會告訴我們,無論驕傲還是自卑,都是源自與他人攀比的心,內心有高低、不平,這都是不知道自己成長的方向造成的,缺少正念,內心就都是分別念,人要有理想,心和行為才會有正確的導向,不會隨著情緒亂跑,一句話幾乎破除了很多人的迷茫與困惑,這就是佛法,這就是智慧,但這一切一定是以不斷修正自己才可以得以實現。
很多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問題是自己找到這條路了嗎?自己深信這條路嗎?佛法并不是一個道德要求,而是非常實際的生命指南和行為指導,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無上法寶。
----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