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果殼,一定會看到一位吃飯走路都會用小米手機看書的男人。吃飯看手機刷朋友圈甚至看劇非常普遍,但是他的屏幕上字體調得很大,所以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看……唐詩。嗯,如果他是一個古典文學愛好者,這并不那么奇怪……但是除此之外,每天早餐時他頭上都戴著一款炫酷的設備,這是……最新VR設備?
他是果殼的高級產品經理朱曉華,9歲編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同時也是「在行」行家,話題則是《在超忙工作之余一年讀書180本的方法》。根據他的豆瓣資料,他在5月標記為已讀的書已有7本,其中包括《新宋·十字》(1-3)、《設計心理學3 : 情感設計》、《養蜂人 : 王晉康科幻小說精選集1》。
(朱曉華,果殼高級產品經理,前資深程序員)
他是如何成為讀書達人的呢?原來手機屏上大大的字體和頭上的神秘設備就是他的讀書利器。嗯?到底是什么秘技?
首先,朱曉華將“讀書”拆解為3個維度:時間、速度、質量。
時間,全靠擠
讀書首先是時間管理的問題。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沒時間讀書,朱曉華很忙,除了創業公司產品經理的繁忙工作,回家后要陪老婆聊天、做家務、幫孩子換尿布,看書時間究竟從哪里來?一句話,擠擠就有了。
第一,下載一個時間記錄app,比如aTimeLogger,詳細記錄自己在通勤、開會、上網等等各項活動上花費的時間。
第二,做計劃。我們必須分開緊急的事和重要的事,并且放棄一些事情,產出其實取決于放棄了什么。朱曉華推薦了一些to-do-list類的App。
第三點是要抓住閑暇時間。對于上班的人來說,必須要“克扣自己”,將路上、吃飯甚至是上廁所都利用起來,否則就會擠占自己鍛煉、睡眠和陪伴家人的時間。
電子書or紙質書?
朱曉華特別推薦電子閱讀,電子書不占地方、往往比紙書便宜,閱讀類app能把自己劃線和批注的地方集中呈現,不用像紙書一樣翻來翻去,導出筆記也特別方便。朱曉華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一些閱讀類APP可以使用手機話費買書,那些公司能報銷通訊費的同學有福啦~
速度,全靠聽
根據科學研究,最慢的閱讀是朗讀,其次是默讀,最快的是完全擺脫語音的閱讀。做到最后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許多人在認字的時候就將字形和語音綁定了。辦法就是強制自己去快讀,常見的辦法就是快速移動手指來帶動閱讀速度。
朱曉華建議大家可以試試一些閱讀App的自動翻頁功能,將翻頁速度調到比自己日常閱讀的速度快一點點,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快讀并不會影響閱讀質量,正好相反,還會強迫人集中精力,更不容易走神,“走神說明CPU閑置了,沒有滿負荷運轉”。
當閱讀擺脫了語音的限制,剩下的限制閱讀速度的就是眼睛移動的速度了。眼睛的移動速度是人類的硬傷,而且人類眼睛的視野也不可能太大,也就是一眼看到的東西不可能太多。
對于提升眼睛移動速度,朱曉華的建議是找到自己的視野大小,即一眼最多能看到多少字,然后將電子屏的字號調大,將一行字的字數剛好設置為自己的視野大小。這樣看起來能看的字少了,但實際上一眼一行,眼睛只需要上下移動,最大程度地節省了時間。
每分鐘聽1200字!
朱曉華用來聽書的軟件一般是具有自動朗讀功能的閱讀App,這類App往往可以調整速度,盡管聽起來和日常說話有一點差異,但是不影響理解,而且語速可以調到很快,例如Android系統上的一款讀書軟件最快可以一分鐘朗讀2000字。當然,這樣的速度許多人適應不了,一般人聽一分鐘450字已經很快了,但是朱曉華現在聽書速度是每分鐘1200字,如果此前沒有任何聽書練習,第一次聽感覺就像磁帶快進時發出怪異噪音。
iOS系統的聽書軟件聽英文書的效果比中文更好,而安卓系統的英文朗讀則不忍卒聽。那么,長期聽書是否會損害體力呢?朱曉華使用的是骨傳感耳機,這種耳機不入耳,把對耳膜的傷害減到了最小。
視覺閱讀和聽覺閱讀沒有優劣之分,一個人也不必擇其一,可以聯合使用。一本書如果聽過一遍再看,讀得就會快得多,理解也會更深刻。
質量,全靠思考
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讀書?
人們生活中都有讀書消遣的時候;有時候人們會為了審美體驗而讀書,這樣讀書就不適合快速閱讀,因此也不在這里討論的范圍。
快速閱讀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讀以致用。一個人抱著什么樣的目的對于認知效果有著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抱讀以致用的態度,就像散步觀光一樣讀書,或者僅僅為讀書而讀書,為學習而學習,效果是最差的。朱曉華舉了一個對比試驗的例子:兩群人,進入相同的屋子,一批告訴他們以小偷的心態看這里,另一批則告知他們將要長期居住在這里,兩者對屋子內陳設的記憶情況大不相同。
明確了為什么讀書,接下來就是怎么讀。朱曉華總結了自己的「四遍閱讀法」。
第一遍讀目錄和前言:目錄是必讀的,好比進入新地區前先看地圖;前言則要看,如果是全書精華濃縮,那么必讀;如果只是些個人生活細節,就可不讀。這一遍讀快點十幾分鐘就可,很適合通勤路上完成。第二遍是粗讀,也就是速讀。朱曉華的讀書理念是“不動筆頭不讀書”:如果一本書讀完無筆記無批注,這本書就等于還給作者了。做筆記最好用多色圓珠筆,不同顏色標注不同意思,不同符號表示不同含義。第三遍是反芻,就是過一遍書中勾畫與筆記,回憶自己為什么要做這個筆記。這一遍要完成的任務是聯想和打通,也就是把書中的內容和已知的內容聯系起來。
第四遍是輸出,分享讀書心得。輸出是檢驗自己是否理解和掌握的終極標準,如果只是覺得明白卻講不清,那么說明你還沒充分理解。
“四遍讀書法”并不適合讀所有的書,有的書泛讀即可,有的書需要認真讀,這類書用四遍讀書法就是最合適的;如果是更加經典和重要的書可以讀更多遍,反復讀。
道理都懂,就是不能堅持,怎么辦?
如果讀完興致勃勃,也開始改變,但是很難堅持,怎么辦呢?朱曉華的建議是改變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給自己正向激勵。要始終將目標定在自己伸伸手或者跳起來一點才能夠到的地方,始終感覺自己有進步,同時又始終能夠付出少量努力就達到目標。每產生一點進步一定要及時給自己正回饋,就容易堅持。
朱曉華認可“21天養成一個新習慣”這一說法,同時提了一個小建議,就是如果在21天中有一兩天沒做到也不要放棄,中斷一兩天不會影響效果,不要讓中斷成為自己放棄的理由。
Tips
想要了解關于閱讀更多的方法論?
《腦的閱讀》
《如何高效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樣讀書就夠了》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約見行家
朱曉華 果殼高級產品經理,前資深程序員
在行話題:如何打造播放量過億的短視頻節目
“這次談話解決了一些困擾我很久的難題,對于閱讀又重新燃起了興趣和堅持下去的希望。”——學員說。
點擊 【閱讀原文】 約見朱曉華,坐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