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企業創增出來的價值如何轉化為收益?這就涉及到商業模式中的“盈利模式”問題。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而今天為加大家介紹的是如何重構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設計,就是從企業所處的價值鏈路出發,為其產品和服務構設合適的價值交易形態,以實現更多的收益。
盈利模式設計不能狹隘地看作是單個企業自家的事情,必須要基于整條價值鏈路,如果下游不接受,上游不支持,相關方不配合,盈利模式設計得再美好,也是枉然。
盈利模式設計,通常是與交易方式設計同步考慮的,但二者之間不能混同,作為內容和形式,盈利模式改變,交易方式往往發生變化,交易方式改變,盈利模式卻有可能保持不變。
看盈利模式是否改變,主要是看產品或服務在交易中是否發生了價值形態轉換,這種轉換,一般是向上升級的。
案例:
一家以年輕學生為主要銷售對象的自行車銷售企業,如何轉變盈利模式呢?
事實上,在問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問的是:他們對自行車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痛點又是什么?
即以代步而言,消費者到底需要的是一輛自行車?還是特定時間能夠省事、省力、省錢地從甲地到乙地?顯然是后者。
而且真的擁有一輛自行車了,還得伺候它,譬如打氣、上油、補胎、調鏈條、調座椅、調鋼圈……想想都是頭疼的事,隔幾個月換種車型換種騎行體驗?一則沒那么“土豪”,二則舊的也沒地兒處理。
根據這一分析,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具體來說,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群體,只需繳納略低于一輛自行車單價的會費,即可換取一輛單車的使用權,同時按服務等級繳納年費,即可享受各種增值服務,如快速維修保養、更換車型、騎行附件租用、周末短途騎行活動等,學生如果在畢業前將自行車還予企業,企業會依照事先約定的標準返還不低于50%的會費。回收的車輛翻新后,可供新一批會員使用。
這樣一來,企業就從“賣產品”轉向了“賣服務”,同時還牢牢鎖定了客戶,獲得了部分預付服務費,盈利模式徹底改變了。
總結:
傳統的盈利模式研究,只是狹隘地站在單個企業自身的角度上看問題,仍然以自我為中心,粗淺地分析自己身邊的那點兒成本收益。
很難看到價值鏈路的更遠端,更不可能高瞻遠矚,整體思考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價值鏈(上游、下游、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構造與協同,在整條價值鏈路上運籌和布局,自然也就無法真正為企業創設出一個廣闊的、可持續的未來發展空間。
商業模式是一個系統整體,商業模式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盈利模式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