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大學》是一篇講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文章中對于個人修身作了重點的講述,那么儒家為什么要講究修身?又是怎樣修身呢?
朱熹畫像
《大學》開篇講到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說《大學》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白道德,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朱熹在《大學章句》里面有這樣一個說法:'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這句話是說人本來是能夠具備應對萬事萬物的道理,但是被欲望遮蔽了,所以有的時候會發昏,不能應對萬物。后世王陽明也提到:'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為擺脫欲望的遮擋,恢復本心通明,達到至善的境界,必須要修行。
王陽明畫像
《大學》的主旨就是講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其中提到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樣的說法,就是說想要道德引領天下必須要治理好國家,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要管理好家庭必須要修身,修身最為要治國平天下的第一件事,所以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的結論。儒家一直講究以道德治理天下,所謂德被蒼生,孔子說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拱之',就是一種以道德治理天下、以上率下的思維,這種思想下對于人的道德修養要求很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成為最緊要的事。所以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達到儒家'內圣外王,天下大同'的境界,就必須要修身。
孔子為政以德
《大學》里面提到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修行方式:
大學中的三綱八目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基礎,所謂致知在格物。朱熹在《大學章句》講到:'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所以格物是要窮其理,就是明白事物的道理,但是這里的窮其理不是單純的一味執著追求事物的道理,而是要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就是根據已經知道的的道理繼續追求更深的道理、檢驗已知的道理,就是在實踐中去檢驗真理、認識真理、追求真理。人對于道理分為已知的和未知的,未知的道理也不能憑空去得到,必須根據已知的去追求未知的。所謂已知的道理一般是指人之前的經驗,這個經驗來自我們直接的經歷或者他們的講解,有對有錯,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去蕪存菁,就是按照已知的經驗去得到真正的道理,然后用已知去追求未知,也就是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如果單純一味的去追求事物的道理,就會陷入迷惘,如同王陽明年輕時因一直格竹子而病倒一樣。圣人且如此,何況吾輩。
王陽明格竹子
意誠。意誠主要指的是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已。致知而后意誠,就是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就要去追求好的德行而不去做的壞的德行。在追求好的德行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不自己欺騙自己。人在外界一般都會受到制約,或是被他人的看法影響;或是追求好的名聲;或是為了利益,這樣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性格。而人在自己獨處的時候,無有約束,表現出來的才是真實的自己。這是欲望就會侵擾本心的清明,稍不留神就會被影響,所以要說毋自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即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只有自己慎獨,才能不自欺,對于不合理之欲皆除去,方能保持內心清明,修身意誠。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戒色,就是在獨處的時候把心中想法記錄下來,然后批評自己,如記載自己'注視數次,大無禮',' 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就是說明毋自欺這個道理。
曾國藩畫像
正心就是指主一。這里的主一不是指具體的專注在一件事上,而是要專主一個天理,就是專主意誠的念頭。《傳習錄》講到:'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義就是專主一個天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時刻保持內心的正,意念的誠,才能達到修身的效果。如柳下惠坐懷不亂就。所謂主一就是要內心保持向善的意念,意誠才能心正。喜樂、憂愁、恐懼、嫉妒是人心所不能避免的,但是稍微不注意就會出現欲動情勝,就是欲望戰勝理智,出現'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樣自己欺騙自己的現象。朱熹在正心這里提到:'敬以直之',就是使心保持正直,驅除內心不合理的欲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的“存天理,滅人欲”。東漢時期,荊州人王密夜里送給楊震十斤黃金,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就是一直保持主一,時刻保持心正。
楊震畫像
在修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新'。所謂新是指自新、革新之意。俗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在修身的過程中欲望更是會侵擾內心,更容易犯錯,所以需要自新,改正所犯的錯誤,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西晉時期,周處朝聞夕改,終成一代名臣就是知錯能改的典型。如果明知道犯錯還不改正的話,就如孔子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阻斷了修身的過程,最終會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偏離大道甚至相背而馳。
周處朝聞夕改
'新'不僅要自新改正自己的錯誤,還要革新。革新是指更新自己的觀念、行動。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就是一種革新,不斷創新、更新事物的道理就是革新的一種。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說君子修身要自修和道學,自修就是自新,道學就是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思維、新方法,就是革新。佛家所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要不斷保持自新、革新,所以君子修身要謹記自新、革新。
時時勤拂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