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實證分析和預防對策


目  次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二、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基本情況


三、影響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相關因素


四、對策與建議

研究背景和方法

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速度加快,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日益嚴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作為青少年犯罪的一種特殊形式,折射出幫教挽救罪錯少年的司法困境和社會難題,越來越為犯罪學界和司法實務界所重點關注。相關研究表明,初次犯罪的年齡越小,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且再次犯罪的次數越多,終止其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研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現狀、特點及根源,有助于準確評估當前未成年人刑罰處遇措施和幫教預防手段科學性、有效性,為防范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提供合理化建議,實現教育挽救最大化。

研究方法

據2016年《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顯示,中國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基本控制在1%~2%。這項統計結果限定的年齡范圍是初次犯罪時和再次犯罪時均未成年,所以比例看起來不高,但有相當一部分涉罪未成年人是在臨界成年時再次犯罪,所以實際的數據要高很多。考慮到數據分析的有效性和調查研究的可行性,本次研究采用區域配額抽樣與案件性質抽樣相結合的統計方式,隨機抽取某直轄市轄區2011年至2016年1000件未成年人及臨界成年人犯罪案件作為研究樣本。我們將“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擴展為初次犯罪時未成年、重新犯罪時仍未成年或雖已成年但不滿25周歲的犯罪情況,并結合其“家庭狀況”、“文化程度”、“犯罪次數”、“初犯后幫教情況”、“初犯與再犯時間間隔”等關鍵指標進行調研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再犯規律、社會根源和心理依據。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基本情況

總體概況

在抽取的1000個樣本中,具有兩次以上犯罪經歷的為71人,占抽樣總數的7.1%。其中,輕罪樣本700人,再犯人數60人;重罪樣本300人,再犯人數11人。71名再犯人員中,男性69人,女性2人。年齡層次分布較為集中,不滿18周歲的有17人,18~20歲的有49人,21~25歲的有5人。

基本特征

1、犯罪主體特征。在性別構成上,71名再犯人員中,男性共69人,女性僅有2人,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具有明顯的性別特征。在年齡分布上,再犯人員年齡結構層次明顯,臨界成年者居多,19~20歲是重新犯罪的高峰年齡,所占比重高達69.01%。在文化程度上,重新犯罪人員普遍學歷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2人,高中、中專、技校等文化程度的有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高達87.32%,這與未成年犯罪以初中文化居多的特點一致。

2、犯罪類型特征。從初次犯罪和重新犯罪的類型和性質來看,原犯盜竊、搶劫、尋釁滋事(強拿硬要)等財產性犯罪的再犯率較高,共有49人,其中38人在重新犯罪時仍集中于上述三類財產性犯罪,占77.55%,呈現出前罪與后罪罪名高度統一的特點。這說明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后沒有得到良好教育和改造而成為慣犯,也反映出當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主要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

3、犯罪周期特征。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周期較短,前后兩罪間隔時間不長,判處非監禁刑或刑滿釋放后一年內重新犯罪的人數為52人,占到再犯人員總數的73.24%,其中3個月內重新犯罪的有9人,3~6個月內重新犯罪的有17人,6個月至1年內重新犯罪的有26人,其中前后兩罪相隔最短時間為刑滿釋放后次日犯罪。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前罪的處理措施未對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起到足夠的教育、威懾作用,無法預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4、犯罪形式特征。抽樣調查的再犯人員53人為結伙作案,占重新犯罪未成年人總數的74.65%,共同犯罪特征突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純粹的未成年人結伙犯罪。二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結伙犯罪,后者情況居多。有的未成年人犯罪被判處監禁刑后,在服刑場所認識并成為“朋友”,服刑完畢后“破罐子破摔”,再次結伙走上犯罪道路。重新犯罪未成年人之所以大多選擇團伙性犯罪,是由于他們犯罪心理壓力大,擔心被害人反抗,擔心被抓獲,而結伙共同犯罪既能在作案方案上部署周密,又能在力量上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影響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相關因素

犯罪主體因素

未成年人自身的易感性增加了重新犯罪的概率。據統計,成年人初次犯罪的年齡在14~16歲的,重新犯罪的人數為59人,占總數的83.10%,基本印證了 “初次犯罪的年齡越小,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越大”的判斷。未成年人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身心發展尚未健全,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抵御外界誘惑的能力差,往往使得未成年人形成一種越是被禁止越是想嘗試的逆反心理,進而形成不良個性。這種不良個性形成得越早就越穩定,也越難以矯正,對其后期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人生價值觀的支配下,他們的犯罪意識不斷強化,犯罪行為的自覺性也越來越強烈、加重、升級,從而不可避免地鋌而走險,重新犯罪。

未成年人犯回歸社會后的經濟貧困、就業能力差容易引發重新犯罪。對于那些犯罪后沒有回到學校、直接進入社會的少年犯,他們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缺乏社會適應能力,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人才市場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從而再次陷入生活甚至生存的困境,難以抗爭,阻礙了其再社會化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就極易形成自卑心理,缺乏改正的信心和希望,自我認識出現倒退,在面臨犯罪的“誘惑”時不能控制自己,往往出于過當的代償行為而陷于犯罪,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的心態。

法律認識的缺失導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通過調查發現,重新犯罪的未成年人普遍對于其自身的違法行為的性質,在主觀上存在認知不足,法律意識嚴重缺失。如某少年犯在16歲時初次犯聚眾斗毆罪,后于刑滿釋放后再次涉嫌犯尋釁滋事罪。通過調查,其對于自己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認知度低,認為自己的兩次犯罪行為均只是給朋友“幫忙”。從跟蹤調查所得情況看,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初次實施犯罪行為時,對其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缺乏認識。其中,部分行為人在經過監獄及看守所釋放后重新犯罪時,對其行為的違法性依然缺乏正確認識。還有一些未成年人因為服刑對少管所等改造場所沒有了恐懼感,因而對法律的打擊與懲罰滿不在乎,于是出監后不思悔改,產生蔑視法律制度的心理,繼續進行犯罪活動。

外部環境因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家庭是人生成長的“第一口染缸”,也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屏障,具有基礎性、奠基性、深刻性、長遠性的影響。未成年人的行為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良好的家庭氛圍,而問題少年的背后則往往存在問題家庭,其走上社會后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在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少年犯與成年犯的最大區別就是對家庭的依附,父母不能或者不愿使用家庭管理技能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決定因素。這些家長對待罪錯子女的普遍心態是心浮氣躁,對子女采取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過于管制、溺愛或放任,但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溝通,不能及時發現子女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并予以教育糾正,容易使子女產生叛逆對抗心理,從而反復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社會對曾經犯罪的未成年人歧視與不接納是其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關規定,免予刑事處罰、判處非監禁、宣告緩刑、假釋或者刑法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與其他未成年人享受同等權利,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但是在現實中,曾經有過犯罪記錄的未成年人就像是被貼上了“犯罪標簽”,重新回歸社會之后,無論是升學或就業,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使這些未成年人成為社會生活的局外人,導致其不被社會接納而再次實施違法犯罪。

不良的人際交往環境容易誘導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人際交往環境的好壞,對其性格塑造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被判處監禁刑的未成年犯,很可能在服刑期間受到獄友的教唆而“交叉感染”,不但掌握了更加“豐富”的作案手段,而且鞏固了其犯罪心理,增強了犯罪信心。此外,被判處非監禁刑或刑滿釋放的未成年人,往往容易再次融入不良的人際交往環境,使其原有的不良思想受群體影響進一步鞏固,或者因群體激發過度需求,而再次走上違法犯罪歧途。

司法幫教因素

短期監禁刑客觀上不利于犯罪少年幫教矯正效果。根據對重新犯罪的71名未成年人的統計,前罪被判處拘役的為18人,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為35人,共占重新犯罪未成年人的74.65%。該53名未成年犯中,適用緩刑的為9人。審判實踐中,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監禁刑的,有的是“關多久判多久”,有的判決后剩余執行刑期不足3個月,也不再轉入未管所執行刑罰,短期監禁刑客觀上造成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正工作無法系統進行。根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未成年人輕微犯罪判處短期刑罰,尤其是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考慮多適用緩刑。這樣也有利于開展幫教矯正工作,防止涉罪未成年人二次犯罪。

司法實踐中對司法幫教矯正措施的有效性缺乏系統評估。我國《刑法》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從輕或減輕的刑罰處罰原則,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只重視了從輕處理,卻沒有行之有效的矯治、教育和挽救措施。對于被判處監禁刑的未成年人,缺乏有力的幫教和矯治工作,往往只是服了刑,卻沒有得到良好的行為矯治,反而讓他們在看管場所受到更深的污染。統計顯示,被判監禁刑的重犯率要遠遠高于被判緩刑的重犯率。從根本上看,對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過程中,如果不補好文化知識、法制觀念、技能培訓課,不提高其立足社會的能力,閑散于社會的未成年人極易受到不良影響,導致重新犯罪。

對策與建議

司法機關充分發揮情感、心理幫教職能,實現重新犯罪預防。單純給予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一套持續不間斷的科學的矯正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教挽救工作,才能真正做到預防犯罪。司法機關辦理案件過程中應利用訊問、庭審、親情會見以及判后回訪等環節適時對罪錯少年開展成長教育、矛盾糾紛應對教育、同齡群體辨識教育、擇友價值矯正教育等內容,消除其違法犯罪后存在的消極、冷漠心理。必要時聘請熟悉青少年身心特點的心理專家對其疏導,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涉罪未成年人實行訴前、訴中、訴后的全程心理干預,使未成年人能夠真正認識到犯罪的原因,促使其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給社會、家庭及個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樹立改過自新的決心,積極重新回歸社會,實現二次犯罪預防。

多采用非羈押和非監禁措施,為罪錯未成年人融入社會消除障礙。實踐證明,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諒解和引導性教育,要比對其監禁和懲罰性教育更有效。從調研情況看,近八成重新犯罪的未成年人前次犯罪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這些未成年人屬于輕微犯罪,系“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的重中之重,羈押、監禁方式使得未成年人與社會隔絕,與家庭疏離,難以重新融入社會。審判實踐中,法院判處未成年人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監禁刑,大多是基于被告人已被采用逮捕的羈押措施,因而“關多久判多久”。司法機關應當依據“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輕罪未成年人盡可能采用非羈押強制措施,提高取保候審率,擴大不起訴適用范圍,符合附條件不起訴條件的多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符合適用非監禁刑條件的多適用非監禁刑,采用社區矯正方式,幫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健康的心態順利融入社會。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相銜接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必須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一條龍”的教育、挽救、預防、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幫教體系,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網絡化的教育結構。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組織要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針對未成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建立適合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管理制度。這不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矯正還有利于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效率。比如上海市司法機關針對涉罪未成年人的特殊矯正項目:考察教育制度、釋前準假參加社會實踐制度、假釋輔導站和試讀制度。

建立對刑滿釋放未成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英美國家有“國家是兒童最高監護人”的理論。但從社會責任的現實來看,未成年人犯罪更多的是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受害者。反觀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大都因為刑滿釋放后生活無著落,得不到家庭和學校的有效教育,卻受到社會的歧視,導致不能樹立生活的信心,無法融入社會。因此,應該設立對刑滿釋放未成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強化家庭或者政府對他們的監護責任,使他們能夠順利回歸社會,不致再次成為受害者。


趙永紅,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主任、法學博士;

張青聚,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檢察官助理。

該文章同時刊載在中國檢察出版社連續出版物《未成年人檢察》第4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未成年被告人緩刑條件及禁止令的適用
林琳 |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與觀護制度比較及完善
“累犯”制造衡東撞人案,中國也需要“三振出局法”
【學術觀點】劉仁文:自由刑的使命與踐行
【累犯】裁判要旨權威觀點
為什么刑滿釋放后的人員,繼續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咸宁市| 古丈县| 肥东县| 马尔康县| 交城县| 杭州市| 昌宁县| 定襄县| 崇文区| 鞍山市| 翁源县| 四子王旗| 封开县| 吐鲁番市| 淅川县| 平利县| 新民市| 玉溪市| 温泉县| 丹东市| 镇安县| 宜章县| 乐陵市| 盈江县| 察雅县| 石景山区| 宿松县| 达州市| 柳州市| 遂宁市| 奉节县| 博乐市| 高台县| 大方县| 琼海市| 乌鲁木齐市| 洮南市| 石城县| 剑阁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