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A05版
本報訊(記者 李洋) 春節將至,以發短信、打電話等形式,冒充“公、檢、法”等辦案部門或者電信、銀行、醫保社保等單位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電信詐騙”呈頻發態勢。
騙子謊稱醫保卡出問題
去年12月3日中午,吉林市民60歲的王欣(化名)女士忽然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稱她的醫保卡透支了。
吉林市公安局江北分局龍江派出所民警劉春來介紹,騙子詢問王欣是否以前丟過身份證,她回答:是。
“其實,就是她說沒有丟過,騙子也會說身份信息泄露導致醫保卡透支。”民警分析。
騙子說,王欣的醫保卡在北京市第一醫院消費,被惡意透支。還說,如果她沒有消費過,就是被別人冒用了。還“好意”幫忙,稱會將電話轉接給警察。
稍后,電話接通,另一人稱自己是“警察”,還說王欣的身份證涉嫌被盜用,銀行賬戶也不安全,需要她將所有錢轉存到“警方”指定的賬戶中。
王欣共有4張銀行卡,積蓄共計近50萬。按照“警察”的要求,她一一將錢全部轉存至“指定賬號”,然后等“通知”,查明確實不是她的問題再將錢返給她。
“這些錢,包括老太太的退休金、丈夫的撫恤金、給孩子攢的買房錢等。”民警介紹,直到騙子不聯系她了,她才意識到上當,才想起報案。民警接警后,曾先后到北京、長春等地調查,最終發現騙子洗錢都在境外,追回難度很大。
“我們平時做了很多宣傳工作。包括這位老太太去匯款的銀行,墻上就貼有不要相信類似情況的提醒,銀行員工也曾提醒她,不要被騙,還特意詢問她是否認識匯款人。”民警介紹。
公安民警也接到過詐騙短信
王欣被騙的案子,只是近期頻發的電信詐騙案中的一個例子。以下是另外一些電信詐騙真實案例:
2013年12月12日,吉林市龍潭區發生一起電信詐騙案。45歲被騙人李女士輕信電話信息,被騙走30萬元。
2013年12月15日,船營區發生一起電信詐騙案。犯罪嫌疑人冒充銀行工作人員電話聯系29歲吉林市民王女士,謊稱其銀行卡存在問題,需指定賬戶轉存,騙走匯款2.4萬元。
2013年12月30日,記者在采訪時,一位民警提到,他本人也接到過詐騙信息。“其中一個,就是說我醫保卡出現問題,被盜刷了,要幫我轉賬。”吉林市公安局民警付警官稱。
“雖然沒有做具體數據統計,不過近期內電信詐騙案件有多發趨勢。”吉林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副指揮長李德彥提醒市民,要注意防范電信詐騙。
容易受騙的原因在哪?
李德彥介紹,根據以往電信詐騙案例分析,容易上當受騙的多數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其中女性居多。
“根據以往案例可以發現,這些人容易受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容易相信別人;二是缺乏防詐騙常識。”李德彥提醒,市民遇到類似情況時,不要慌張,先平穩心情再行核實。
遇到電信詐騙咋應對?
李德彥介紹,防止電信詐騙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性,遇到陌生號碼來電,首先要在心里打個問號:這會不會是騙子打來的電話?
其次,別貪圖小便宜。尤其是遇到中獎類的電話或者短信,一定要加強警惕,不要因小失大。
然后,對方在講完“電話欠費”、“銀行卡被盜用”等情況后,要向子女、親屬等進行多方核實。
“其實,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核實辦法就是打110。即便對方利用改號軟件,冒充110打電話,市民反打110也不會連接到騙子那里,而是真會打到110那里。110民警會義務幫助市民核實真偽。”李德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