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校園暴力已成為社會熱議話題,群毆、羞辱、虐待等事件在媒體中持續發酵,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養不教父之過,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暴力、父母離異、鄰里不和等等,都會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上留下烙印,使他們的性格、心態發生扭曲,以致出現冷漠、孤僻、自卑、過激等現象,成為日后發生暴力事件的心理誘因。 其次,是學校教育的不足。應試教育下,社會、學校、家長均以升學率、分數作為評判教學成果的標準。學校對那些學習成績不好、愛惹事的問題學生,疏于管理,他們失去了老師的關懷,同學的信任,在自卑心理的驅動下,錯誤地從滋事打人中尋找成就感。 再次,是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社會是一個大染缸,社會進步的同時,負面的影響無時不在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權力腐敗、網絡游戲、黑惡勢力以及小說、電視劇里的“暴力”充斥著他們的課余生活,毒害著他們的思想,極易使他們產生沖動和暴力傾向。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治理校園暴力非一方之力可以為之,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才能還校園一片凈土。 第一,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好的家庭,孩子身心健康,有良好的素質教養。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在寬松、和善、關愛的氣氛中健康成長,成為善良,開朗,樂觀的人。 第二,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通過課上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強化學生的道德基礎;課下組織集體活動,培養同學之間的團結、互助、友愛精神。通過法制教育,讓學生們知法、守法、懂法,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同時學校、老師對于成績差的學生,應同樣給予他們關愛和庇護,發現他們的長處,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有所收獲,讓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讓他們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溫暖和鼓勵。 第三,加強正面輿論導向,凈化社會風氣。積極營造傳播正能量的氛圍,凈化網絡空間,切斷向學生提供充滿幻想和暴力游戲的渠道;對于那些孝順父母、見義勇為、品德優良的學生的事例,新聞媒體應進行廣泛宣傳,樹立正面典型,號召廣大青少年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 我相信,只要家長、學校、社會等多方努力,齊抓共管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給廣大青少年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的環境,讓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有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