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越來越多的媒體中看到有關教養悲劇的報道。在激烈爭論對與錯的同時,父母們常常感到困惑:父母為人并不差,教育孩子也很嚴格,怎么就會出現問題呢?
就絕大多數情況而言,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甚至認為父母之愛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動力。然而,每一位父母也需要想一想,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愛;或者更為準確地說,究竟什么樣的愛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長期以來,我們把孩子想得過于簡單化了,以為只要有愛就可以對孩子發號施令,比如,不許哭、不許問、不許辯解,也不許消極。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把孩子的許多情緒問題掩藏或轉移了。久而久之,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成了心靈垃圾,成了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誠如人際關系大師約翰·戈特曼博士所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養成。
按照戈特曼博士的研究,父母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即忽視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從某種角度說,忽視型父母就是那種為孩子的消極情緒關上發泄大門的父母。這些年來流行的“虎媽”“狼爸”之類所謂的教育經驗,實則忽視了孩子的權利,忽視了孩子的情緒,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再看看6000多萬留守兒童,據多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偶爾與遠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通話時,父母往往只問學習成績和飲食情況,很少聽孩子訴說生活的難題和心中的煩惱。
壓抑型父母與忽視型父母有類似之處,但他們不只是忽略、否定或縮小孩子的消極情緒,而是壓抑情緒。他們的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憤怒或恐懼等情緒而被斥責、管教或懲罰。他們會以培養堅強男人的名義,對表達恐懼或悲傷之情的兒子進行懲罰;以養育心地善良的女子的名義,要求女兒把憤怒往肚子里咽,強顏歡笑。但效果適得其反,因為這些孩子錯失了體會自己情緒的經驗,不懂得如何有效應對情緒,所以長大后對生活的重重挑戰毫無準備。
這一類案例并不鮮見,例如,被處決的大學生殺人犯藥家鑫,就生活在壓抑型的家庭。據他本人訴說,他曾被父親逼著在地下室練琴,彈不好不許出來,也不許吃飯。他甚至經常挨打,這讓他非常害怕犯錯誤。所以,當他駕車撞人后,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纏上,因而持刀殺人。由此可見,心中的消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和疏導,其危險不亞于一顆炸彈。
放任型父母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緒,他們都會急切地表示無條件認同。但問題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導孩子應對消極情緒的技巧。面對孩子的感受,這類父母采取的是不干涉的理念。似乎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父母的使命就圓滿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由于對現代教育的片面理解,越來越多的父母崇尚所謂的自由教育,給孩子無邊無際的自由,卻沒有基本的規則和要求,將自由與放縱混淆。
顯然,問題孩子往往出自忽視型、壓抑型或放任型的家庭。我們可以把這三種類型的家庭教育作為三面鏡子,請父母們經常自覺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為戒。
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無論是家庭教育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規律: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質,也不是經濟能力,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
戈特曼博士所推崇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就是教育綜合素質較高的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有某些相似之處。這兩類父母看起來都無條件包容孩子的感受,都不會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會因為孩子表達情緒而忽視或嘲弄他們。
然而,這兩類父母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擔當起孩子情緒世界導師的角色。他們不只接納孩子的情緒,更對不當行為劃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指導他們解決問題。
關于家庭教育,我的基本觀點之一就是: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甚至可以說,關系好壞決定教育成敗。
何為好的關系呢?首先就要共情,即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成為孩子知己的能力,即所謂“好父母永遠跟孩子是一頭的”。
或許有很多人會質疑與孩子共情的父母,他們的教育原則哪里去了。戈特曼也給出了劃定行為界限的原則: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于接納孩子的行為,而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可能指導孩子的行為。
(作者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