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的醫患關系,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散見于社會各地的“醫鬧”事件,幾成網絡和報章報道的焦點。就在不久前,某地還出現了病患家屬“割頸”女醫生的惡性事件。這類事件的起因林林總總,不外乎醫療是否得當、收費是否合理的爭議;但歸根結底,都與醫療收費爭執問題有關。各方為此自執一詞,院方認為自己醫療與收費無可指責,患者認為花了冤枉錢,群眾大多站在患者一邊起哄。總之,人們談起醫療似乎都不大平靜。這種情形,成為了當下中國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
人類是有尊敬醫生的傳統的。中華傳統文化曾視醫生為仁者,將醫生和國之棟梁相提并論,所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就是此等表述。當然醫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即便在堯舜時代,醫療恐怕也收費,無法完全公益化,否則醫生就要喝西北風。但那時的收費,似乎并未超出患者支付能力。閱讀古籍,很少看到有患者因收費,和醫生動干戈的記載,就是華佗、仲景、扁鵲等神醫,史料也未登載過不堪的評價。自然封建時代,肯定有很多貧苦人,因沒錢看病而失去生命的,例如民國時期。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社會,棄患者不顧的現象確乎消失,黨和毛主席關心人民疾苦,在全國設立人民醫院,通過惠及民眾的醫療制度,把醫療工作重點放到農村,推行職工公費醫療,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建立覆蓋城鄉的衛生保健體系,對職業病地方病進行攻關,消滅血吸蟲等傳染病等措施,人民的醫療負擔不斷減輕,醫生為人民服務思想普遍樹立,因而新中國醫患關系的確是和諧的。
但后來,醫患關系有走下坡路的跡象。說起來,國家開展醫療改革是對的,因為改革深度發掘了醫療資源,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醫療設施和條件大大改善。也許是醫療模式發生改變,也許是政府降低了財政醫療支持力度,醫院開支的主要部分,主要在向患者的服務中解決,于是過度醫療和用藥的現象不斷發生。從這些年醫療糾紛個案來看,個中原因盡管錯綜復雜,但追根溯源,醫院的公益性還是弱化了,市場成分又多了些,醫患之間的脈脈溫情,漸漸打了折扣。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患關系卻突然得到改善。在本次戰役中,醫護人員不懼危險,不計生死,向病魔發起絕地反擊的壯舉,讓包括患者在內的全國人民,深受教育和鼓舞。關鍵之處在于,此次醫療戰役,病患的所有費用,均由國家負擔,體現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更重要的是,醫護人員角色回歸到位,如病患護理工作,以前都交給家屬,護士只負責打針發藥,其余護理項目基本不管。這次醫護人員竭誠奉獻,患者的吃喝拉撒睡,醫護人員都包圓了。醫者的無私大愛,融化了患者心里的寒冰,也使醫者自身的職業精神得以升華。這次馳援湖北和武漢的醫護戰士,在揮別用生命為代價奮斗過的荊楚大地時,無不對病患戰友和這個英雄的城市,表現出深深地不舍和眷戀。這是對醫患魚水相依關系的高度認同。
醫患關系回歸正常,是件大好事。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從上述實踐得到啟發,盡量恢復醫療的公益性。這不僅對發展我國社會主義醫療事業有益,更對黨和國家的命運前途有益。做到這點其實并不太難,只要緊緊依靠黨,緊緊依靠人民,任何難題都能夠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