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如果非要找出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世界在變化這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改變。
城鎮化來了,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只不過,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世界已經在悄悄改變。
上面的這段描述再普通不過,粗看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熟知法律或者了解歷史,就會發現土地流轉并沒有上面描述的那么簡單。
為什么?
1、大逆轉:從債權到財產權的轉換
大家都知道,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征,農村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農村的土地,屬于集體所有,所有權不歸農民個人所有。在這個情況下,家庭聯產成本責任制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給農戶,實際上是農戶對村集體的負債,農民租用了集體的土地,需要對集體程度義務,交公糧、農業稅等等,就是農民對集體義務的表現。通俗的說就是:交夠國家的,留下集體的,剩下的才是農民個人的。當然在2005年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中央取消了農業稅等農民負擔,但這并不能改變承包經營權是農戶對村集體負債的法律關系。
但是現行的土地流轉顯然是打破了這種債權關系,而是把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看做農民的財產。農民可以轉讓土地的部分權利而獲取租金,租金1000元一畝那這1000元就全歸自家,而無需上繳集體一分錢。
這就完成的土地對農民的產權關系的轉換,從原來承包地是農戶對集體的負債,轉換為農地“實際意義”上成為農民的財產。農地的所有權逐步被弱化,所有權附加的各項權利逐步轉移到承包權和經營權之上。所有,現行的農村土地改革給農民發了以下三個政策紅包。
2、試點先行,但法律尚需調整修訂完善
農村土地相關的法律很多,只考慮國家級的,有綜合性法規、土地承包、宅基地、林權、土地權屬、農村土地開發利用,征地安置補償和土地爭議解決的相關法律就有100個以上。這些法律從不同的角度規范和約束農村土地的各種行為和權利。
雖然土地流轉早就存在,但一直沒有獲得中央在法律上的認可,在上面提到的法律上,顯然沒有支撐土地流轉的相關條文,因此,在中央大力提倡、鼓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大背景下,試點推行土地流轉總結經驗,然后全面推廣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法律正在慢慢調整,比如農村土地權利,原來是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現在承包經營權則是一分為二,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兩個不同的權利。承包權依然歸農戶,但承包權上面又分出了經營權,經營權可以流轉出去,經營權的抵押貸款政策在部分試點地區也在推行。
不得不說的是,這的確是在農村土地公有制下折中出來的一個不得以而為之的辦法!
3、工業反哺農業,土地流轉沐浴在政策的春風下
國家為了推動土地流轉可謂花了大力氣,下了苦功夫。中央清楚的了解,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石,這不僅僅是因為涉及糧食安全問題,而且涉及8億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反哺農業就成為必然的選擇。種子補貼、農藥補貼、各種涉農補貼一哄而上。
所以我們看到,只要是大規模土地流轉的,基本都能找到政策補貼,規模越大,補貼力度也相應越大,東北某區域,農技補貼力度達80%以上,這價格基本相當于白送。
4、輸血不能造血,土地流轉依然艱難前行!
如果說,前些年實行的家電下鄉是為了配合去過剩產能基本策略,那么近些年的土地流轉,依然是為了配合農業現代化的大策略,不過在種種政策補貼的春風春雨之下,依然難掩土地流轉的尷尬現狀:自生性較差,單純依靠土地本身的經濟效益推動土地流轉何其難!這不僅僅是經濟賬的問題,還有老百姓心里的權屬帳。土地流轉之后能不能收回來?收不回來怎么辦?土地流轉租金能否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開銷?
農地圈無不為此感到擔憂。目前農地圈平臺接觸到的很多去農村承包土地的企業,都是本著國家補貼去的,這恐怕不是個例吧。和電動汽車領域一樣,農業土地流轉領域也套補成風。中央的涉農補貼資金,并沒有用到刀刃上。甚至,為了迎合中央的政策和喜歡,某些行業從業者或者媒體刻意夸大土地流轉的收益,忽悠之風漸起。這些都是農地圈為之擔憂的。
但是農地圈相信,這些都是改革過程中的問題,隨著改革推進,但愿這些問題都能逐一問題解決。希望不是“繁華過后,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