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舉制肇始于隋朝開皇年間,到清末1905年廢除科舉制,共計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圍繞著科舉取士曾經出現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同時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逸聞趣事。清代廣西桂林府就先后出現過一人連中三元和一家三兄弟接連考中進士、與數字“三”有密切關系的科舉考試趣事。
一、“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是指清朝嘉慶年間,廣西臨桂縣人陳繼昌接連取得三級科舉考試第一名。所謂“三元”,即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和殿試第一名“狀元”。要連中“三元”自然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同時也是十分榮耀的事。
陳繼昌(1791-1856年),原名守壑,字哲臣,號蓮史。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人。他是雍正和乾隆兩朝著名重臣、進士陳宏謀的玄孫。陳繼昌自幼聰穎勤奮,學習刻苦,深得陳府文化精髓遺傳。他先后于清嘉慶十八年(l813年)鄉試、二十五年(1820年)會試、殿試皆取得第一名,而稱為“三元及第”。這種榮譽在清代全國范圍內僅有兩人獲得,一位是蘇州人錢棨,另一位就是陳繼昌。
陳繼昌畫像
再有清代,桂林府治和臨桂縣治同處桂林一城,臨桂因近天時地利而得風氣開化之先,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早在唐代臨桂就出了廣西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觀文。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清代桂林府所考中的298名進士當中, 有184名出自臨桂縣。臨桂縣的科舉考試成績在清代的桂林府首屈一指。桂林府在清代出了4名狀元,僅次于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四省,名列全國第五。4名狀元均出自臨桂縣,故桂林有“狀元城”之美稱。
根據有的學者考證,我國自隋朝開科取士以來,連中“三元”的總共只有14人,他們是唐代的張又新、崔元翰,宋代的王曾、宋庠、馮京、王巖叟、孫何、楊寘,金代的孟宗獻,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許觀(又作黃觀)、商輅,清代的錢棨和陳繼昌。
據說陳繼昌連中三元之后,當朝嘉慶皇帝聞訊龍顏大喜,即席賦詩志慶:“大清百八載,景運兩三元,舊相留遺澤,新英進正論。”“舊相”指已故的東閣大學士陳宏謀,陳繼昌是他的玄孫。當年兩廣總督阮元也賦詩贊道:“文運原因天運開,一枝真自桂林來。圣朝得士三元盛,賢相傳家五世才。史奏慶云合名字,人占佳氣說樓臺。若從師友掄魁鼎,門下門生已六回。 ”并在廣西貢院端禮門上建立“三元及第”坊,親自書額,大加頌揚。此門現在保存完好,成為今天桂林王城旅游景區的一大景點。
位于廣西桂林王城旅游景區的“三元及第”門
陳繼昌同時也是中國科舉史上第十三個“三元”,高興之余,他很自豪地刻了一個“古今第十三人”的私印。在陳氏宗祠上題聯:“高祖當朝一品,玄孫及第三元。”又另作一聯云:“高祖六部少一部,玄孫三元多一元。”“多一元”系指取得童試第一名廩生。陳繼昌是自隋朝開皇年間開科取士到清末1905年科舉制廢除之前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者,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三元及第”的美事,可以說是前有古人,后無來者。
陳繼昌字跡
陳繼昌自從通過“三元及第”步入仕途之后,歷任翰林院編修、云南主考學政、翰林院侍讀、江西按察使,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和江蘇巡撫等職。任職期間,弘揚教化,振興實業,教民耕織,關心民瘼,深得民心。他公正廉潔,據說中“三元”不久,就有某權貴想籠絡巴結他,但他操守自持,毅然拒絕。他平日潔身奉公,不貪污受賄,因此長期過著并不富裕的生活。如他的老家四塘橫山的10間祖屋被火燒毀以后,一時拿不出錢重建,直到15年之后,才用他講學所得部分費用重新修葺。晚年因體弱多病,辭官回鄉。在家臥病3年多,65歲病逝。有《如話齋詩稿》等遺著傳世。
二、“同父三胞皆翰林”
“同父三胞皆翰林”是指清朝咸豐至光緒年間,桂林府所屬灌陽縣新街鄉江口村唐府的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葑三兄弟接連考中進士的喜事,這讓唐府風光一時。當時在廣西桂林灌陽縣盛傳著“一縣八進士,同胞三翰林”的美談,“同父三胞皆翰林”一時美譽清廷內外。
在唐氏三兄弟當中,老大唐景崧(1841-1903),字維卿,一作薇卿,號南注生。因母親早逝,早年隨父親唐懋功就讀于桂林。咸豐十一年(1861年)鄉試中解元,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為吏部候補主事。因為唐景崧性格豪爽孤傲,“負才氣,敢大言,不為同官所容。而唐熟悉則例,辦事無誤眾亦莫如之何。”“會堂上官,亦忌其才,乃棄置不用。 ”因此郁郁不得志,一直做了18年的六品小京官,直到中法戰爭爆發才求得一展抱負的機會。
唐景崧半身照
當時唐景崧主動向清政府請纓出關說服劉永福堅持抗法斗爭。在越南的兩年多時間里,協助劉永福的黑旗軍取得了紙橋大捷、宣光攻堅戰等戰役的勝利。中法戰爭結束后,又奉命參加中越邊境勘界工作。因有顯著功勞,頗得朝廷褒獎,遂累官擢升至臺灣道員、布政司到署理臺灣巡撫。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后,組織過澎湖戰役和臺灣防務,為抵抗日本侵略作出了一定貢獻。后來清廷戰敗割讓臺灣,因領導臺灣軍民抵抗日軍入侵臺灣失敗,內渡后被清朝廷免職回籍。回到桂林后,唐景崧曾被聘為體用學堂的中學總教習,積極從事教書育人工作,他“督課認真,有所造就”。
在臺灣時的唐景崧像
1897年2月,康有為第二次來桂林講學期間, 唐景崧與康有為過從甚密,積極支持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活動。唐景崧還對傳統桂劇大膽進行改良。親自撰寫、改編劇本,組織“桂林春班”演出,改變了桂劇以前無自己劇本的歷史。晚年的唐景崧為發展廣西的文教事業作出了一定貢獻。1903年3月2日在廣州病世。
大哥在前作出了好的榜樣,稟賦優異的兩個弟弟也不甘落后。老二唐景崇(字春卿)于同治十年(1871年)也順利考中進士,被欽點為翰林,授編修。由侍讀四遷至內閣學士。光緒二十年殿試廣東,二十一年主持會試。歷仕兵部、禮部侍郎和左都御史,還出任過浙江學政。
唐景崇像
宣統二年,擢學部尚書,三年改任學務大臣兼任弼德院顧問大臣。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 袁世凱總理內閣,仍命唐景崇掌管學務,他以有病為由拒絕出任,三年后去世。唐景崇知識淵博,精通天文算術,特別喜歡研究歷史,有《新唐書注》和《講筵掌故講義稿》等遺著傳世。
唐景崇字跡
老三唐景葑(字禹卿,一字元穎),更是聰穎絕倫,跌宕有識,議論常出人意表。15歲入學,17歲參加鄉試得了一等的第一名。光緒五年(1879年)24歲中進士,亦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參加過分校順天鄉試一次。與二哥唐景崇喜歡專攻經史不同,老三唐景葑是“泛覽群籍,講求時事”,尤其是對越南歷史有精深研究。大哥唐景崧請纓出關前所搜集的越南情報資料, 有一半得益于二弟唐景葑提供的資料幫助。可惜天不假年、有志無壽,唐景葑年僅32歲就早早病歿了,給當時抗法戰爭勝利剛剛歸國、駐扎在龍州的唐景崧以很大打擊。
唐家祖屋
綜觀晚清歷史發展脈絡,唐氏三兄弟的所作所為,在晚清政治文化舞臺上是有一定地位和作用的。
灌陽縣唐景崧一家三兄弟同朝為翰林和臨桂縣陳繼昌一人“三元及第”,在清朝科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可說是很特殊的現象。這兩件趣事都與數字“三”有關,可以說是清代廣西科舉史上僅有的兩個特例。從中折射出廣西東北部地區,由于與中原地區鄰近,深受中原和湖湘先進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由此也決定了在晚清以前,以桂林為中心的桂東北地區一直是廣西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發達地區。
只是到晚清民國以后,由于廣東地區經濟文化發達的強烈輻射作用,毗鄰廣東的桂東和桂東南地區才逐步趕上和超過桂東北地區。以上兩個特例都出自桂林府,桂林在清代是考中進士最多的城市,位列廣西第一,說明桂林地區是受中原先進文化浸染最早最深的地方,同時也反映了清代廣西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而又相對集中的事實。這種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圍對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成長和思想嬗變有很大的影響,對研究清朝特殊的歷史氛圍下地域文化對歷史人物精英群的成長和思想嬗變有重要意義和參考價值。(唐咸明)
廣西地方志辦公室出品
責編:郎尚德 黃榆林
審校:吳輝軍 游 勇
總編:李秋洪 鄧敏杰
更多精彩好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方志廣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