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更多山水畫教程!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相較西洋風景畫之荷蘭雷恩代、霍貝瑪、法之洛蘭、意大利之干奈來篤(十七世紀)幾乎早幾千年。可見他也深知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并不等同,但卻以“風景畫之改良”來概括他對山水畫的革新,已經表明他要用西方風景畫的方法來改良傳統山水畫的思想。在《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一文中,他幾乎完全否定傳統的文人山水畫,認為中國山水畫描繪天空之美“不能盡其狀,此為最遜歐畫處”,畫樹“除松柳梧桐等數種樹外,均不能確定指為何樹”;“中國畫之地最不厚,以紙絹脆弱不堪載色也。古今寫地最佳者,莫若沈南蘋”。沈南蘋原是清代畫家,他也吸收了西畫方法,徐悲鴻稱他“寫地最佳',其實是認同他“蓋彼固得力乎寫生者也”。說山水畫家“為丘壑者必疊床架屋,滿紙丘壑,不分遠近”,“為逸氣者,日向水諸江邊立,兩眸直隨帆影沒,而無雄古之峰,郁拔之樹。”山水畫是中國傳統,其對外借鑒不越出'中體西用’的框架,彩墨風景是'西體中用’,其基本觀念與方法源自西畫——盡管它們都是中國藝術家創造的,都已成為現代中國藝術的有機部分。從中可以看出,徐悲鴻畫的山水畫更接近于“彩墨風景',大體是移植了西方的水彩畫法,即像水彩畫那樣塑造自然形象、染畫天空、描繪空氣等等,只是徐悲鴻多用水墨,更多時候是“以墨當色'了。
徐悲鴻山水畫中對樹的描繪頗為講究用筆,特別是松柏,多采用濕筆,墨色有干濕濃淡的變化,溫潤渾融。他曾在給陳子奮的信中說道:“寫樹以淡墨先效樹身,再乘濕施鉤勒,則樹必奇古”。他不特別追求筆力,而更注重追求色調的和諧與充足的水分,所以在風格上極少劍拔弩張或沉郁頓挫,代表作品有《松月圖》和《古柏長春》。徐悲鴻的山水畫為數并不多,但師法傳統,尊重傳統精神。他對古代凡有創造性的畫家,推崇備至,經常教育學生多看優秀的名作,要求記下他們的名字,象唐代的王維,五代的荊浩,宋代的董源、范寬、李成、米元章、夏圭,明代的沈周,清代的石溪、石濤等。但徐悲鴻不喜歡一味摹古,對照他有限的山水畫作,可以看到在他的作品中都努力追求著寫實精神,從而樹立了獨自風格的山水。
徐悲鴻的這些見解,影響到今天的許多山水畫家,促使他們到真山水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理想中的意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