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晚清知府倪文蔚

晚清知府倪文蔚——寫在光緒《荊州府志》重刊之際

□陳家澤

    問誰為倚馬才,請試萬言,斷不吝階前尺地;    愿相戒牧豬戲,習勤有甓,慎毋拋世上分陰。    這是倪文蔚上任荊州知府時在衙署立下的一幅政聯。上聯體現了主人禮賢下士、廣納人才的抱負;下聯則是對官員僚屬惜時勤政、建功立業的共勉。這幅流傳甚廣的政聯,也正是倪文蔚治理荊州時努力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為政目標。倪在荊八年,關心民苦,修堤守土,興學重才,政聲斐然。為政之余,他潛心撰著《荊州萬城堤志》、主修《荊州府志》,前者為荊江堤防史志的開先河之作,后者是封建時代荊州地方史志的集大成之著。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號豹岑,安徽望江雷池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說的就是他的家鄉。倪文蔚幼時家貧,常以野菜充饑。入塾后,塾師愛他聰明好學,免他的學俸,并常常留他吃飯。咸豐元年(1851)中舉,第二年又中第十名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三年任刑部主事,進入曾國藩軍幕。咸豐十一年從河南巡撫嚴樹森襄辦營務,以軍功加“郎中”銜,賞戴花翎。同治十年(1871)補授江蘇司郎中,次年授荊州知府。    1872年秋,倪文蔚到荊州任職,時年49歲,這是他第一次外放封疆大吏,獨自開衙建府。倪文蔚雖具湘淮軍系背景,但此前仕途坎坷,長年為幕;生活困頓,常需接濟。曾國藩(1811-1872)對他有過很高的評價:“在外多年,仕途蹭蹬(失意)。若請至弟署,令作奏折,必有可觀。若寫公事信函,則寫作俱佳,幾與意城相近。其人和平敦厚,相處最好。”李鴻章說他“為人篤雅,劬于著述,尤究心經世之學,守荊州政簡民樂。”孫家谷稱他“經濟學問足為天下福,余竊隱為荊民幸。”    明清時期,荊州有兩湖美郡之稱,“昔為名藩,今推重鎮”,是歷代官員的向往之地。但是到了清同光時,荊州之地已深陷長江洪患的苦難之中。1860年、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先后沖開了荊江南岸的藕池口、松滋口,“一潰成河”,四口分流荊江入洞庭湖的格局至此而成。同時北岸堤防也發生潰口,兩岸淹沒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造成長江中下游極為慘重的洪災。“湖北政治之要莫如江防,而江防之要在萬城一堤(今荊江大堤)”因此,修筑加固萬城堤防、確保荊江安瀾成為了倪文蔚上任后的首要大事。修筑江堤  政聲卓著    倪文蔚曾經寫過一段回憶他剛到荊州時巡視江堤的文字:當年我到荊州上任,時當秋天,江水已落。我沿境內堤防察看了整整一圈,見到有的江灘淤出很多,有的堤基因為崩岸和潰口不得不重新退挽新筑,險工險段與有灘堤段差異很大,堤外堤內的高程也相當懸殊,這些都讓我深為憂慮。我尋問一些當地老者,可曾知道當年阿桂宰相親臨荊州江堤筑堤防、修丁壩的事情,他們都說不出個大致詳情,因為這已經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由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水造成荊州城破的慘劇,此后萬城堤的修防得到皇帝本人的高度重視,防汛搶險由荊州知府親自主管,并由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分年輪流駐工主持;堤防修建由過去的“民修民防”改為“官助民修”,但工費仍沿舊制,按田畝攤征,簡稱“土費”。為緩解堤防年年潰口的巨大壓力,同治十二年(1873)冬,在倪文蔚主持下對萬城堤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加高加固。由于管理不善,歷年“土費”已無庫存,他不得不借“厘金”四萬串用于修堤。當年冬,對萬城堤低處工段一律修培,重點險段更為慎重,重點工程有接長楊林磯5尺,加砌觀音磯4尺,并修建康家橋石岸。到光緒八年(1882)倪文蔚離任后,繼任者在這一堤段又加修了七里廟至拖船埠駁岸,為紀念倪文蔚治江功績,將其稱之為“倪公堤”。倪文蔚在主政荊州的八年時間里,不間斷地對萬城堤進行培修加固,“于濱江陡岸鋪砌坦坡,下列巨樁,上壘大石,層層收筑。設石志驗水,栽插楊柳防浪,嚴禁挽筑私堤等,自是傾塌之患大為減輕。”“沙市繁庶就堤列肆,遷之則民悉重擾,仍之則堤不可加,乃因肆之廣狹分植石柱,橫施牐板,以備不虞。”由于倪文蔚重視堤防建設,親自上堤督修,堤防抗洪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他在任的八年時間,史志上關于荊州水患的記載頻次明顯降低,當然四口分流形成后荊江干流防洪壓力得到緩解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集舊推新  創立《堤志》    萬城堤(今荊江大堤上中段,上自荊州區堆金臺,下止江陵縣拖茅埠,長124公里)自東晉陳遵肇基,盛于宋,詳于明,距當時已有1500年歷史。倪文蔚到荊州后,深感治堤艱難,又乏成文之規章典籍,于是這位從未接觸過治水修堤的文官,因地因時而變,半路改弦學習水利,后半生大多以治水為業。他訪求舊案,搜集他書,益以近事,四易其稿,終成大作。《荊州萬城堤志》分12卷、36目,共21萬余字,成書于同治十三年(1874)冬,最早刊刻于光緒二年(1876)。在當時荊江防洪形勢極為嚴峻的情形下,《堤志》的刊刻和流傳,對于總結荊江治理的歷史經驗教訓,讓守堤者“不至以吏為師”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孫家谷稱“固非古圣治水之本意,而實近今救敗之良規”。因此,該志受到了各級官員和守堤堤工的追捧和贊揚,幾乎成為荊州地方官吏的必備之書。湖廣總督翁同爵稱《堤志》“策萬全,急先務,二百余里之大堤靡不燭照數計,了如指掌。”光緒年間荊宜施道周懋琦稱《堤志》“于洪水之源流,石磯之建置,歲修之估驗,方價之低昂,經費之銷算,官汛之責成,以及奏牘文移,疏筑器具,莫不犁然備具,遂為大堤不可缺少之書”。    《萬城堤志》是第一部關于荊江大堤的專志,它詳細記載了荊江大堤創建、維修的歷史過程,是長江堤防建設管理的寶貴史料。比如倪文蔚在《萬城堤志》中記載:“抵任年余,往來工次,訪之故老,近年江身較乾隆戊申年約高丈許”,其依據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鑄鐵牛原本立于堤面,同治間“已不及堤之半”。有水利史專家據此假設堤防增高值等同于河床淤高,估算得到清代后期河床大致的升高速度是每年2.5厘米左右。這對于研究清代荊江大堤的歷史發展和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光緒五年五月,倪文蔚還立《荊州萬城堤銘》碑于新修加固的萬城堤堆金臺處。堤銘曰:“維荊有堤,自桓宣武。盤折蜿蜒,二百里許。培厚增高,綢繆桑土。障川東之,永固吾圄。”石碑銘文至今保護完好,是荊江大堤上的一處古跡。    倪文蔚之后,繼任荊州知府徐家干1887年在《堤志》基礎上續編《荊州萬城堤圖說》;二十年后(1894),荊州知府舒惠修成并刊印《荊州萬城堤續志》;1896年,知府余肇康編《荊州萬城堤后續志》;1916年,萬城堤工總理徐國彬纂《萬城堤防輯要》;1937年,荊江堤工局長徐國瑞主持編《荊江堤志》;1989年,《荊江大堤志》出版發行。2002年《荊州萬城堤志》(點校版)作為“湖北地方古籍文獻叢書”重刊發行。延攬人才  纂成《府志》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昌盛,修志存史,源遠流長。方志學家章學誠曾說:“《荊志》著於古者,倍他州郡,盛弘之有《荊州記》,庾仲雍有《江記》,宗懔有《荊楚歲時記》,梁元帝有《荊南志》,又有《丹陽尹傳》,書雖不存,部目可考,遺文逸句,猶時見於群書所稱引也。”光緒《荊州府志》成書于光緒六年(1880),但編纂大約開始于光緒三年(1877)。這一時期,荊州能將《府志》編纂提上議事日程并且僅用三年時間就順利完成,大約有四個原因:一是當時太平軍被剿滅,清統治者自稱“同光中興”盛世。所謂盛世修志,因此全國省府州縣修志成風。二是乾隆年間兩修《荊州府志》,距時已有一百年左右時間,前一次刊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一次修纂于1788年大水之后,知府張方理“始欲整齊掌故,為后持循,旋以事去”,主修易人,這版志書草草完成,全本未得流傳,因此重修府志有其必要。三是清雍乾時期,荊州府轄區幾經變動,管轄范圍有所減小,重修府志有實際意義。四是知府倪文蔚以其個人背景、聲望、學識和能力對修纂府志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除組織府、縣兩級現任官員積極參與外,還廣納離任官員和文人名士參與修志之舉,功莫大焉。在重修荊州府志職名表中列有近百人之多,其中有兩位荊州府人士是值得關注的。    一是總纂顧嘉蘅。顧生于嘉慶末年,號湘坡,彝陵(今宜昌)人。道光十六年出任河南南陽知府,任期先后長達二十年,歷五屆。在任期間治下物阜民安深受朝庭器重和百姓愛戴。他在南陽諸葛武侯祠的一副對聯廣為流傳:“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任南陽知府時正是“隆中對發生地”之爭處于高潮時,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從此這場爭論告一段落。顧嘉蘅的具體生卒年不詳,只知生于嘉慶末年,此時應該是年逾七十的退休員外。倪文蔚能請來這位德高望眾、政聲文名卓著的大員出任總纂,對于廣納賢才編纂出一本流芳百世的地方名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說,光緒六年(1880)《荊州府志》刊刻發行時,顧嘉蘅已年近八旬,不久即逝。    二是分纂楊守敬(1839-1915)。光緒《荊州府志》之所以備受推崇,其開篇“地理志”部分極具特色和水準是其重要原因,這與分纂楊守敬有關。楊守敬,荊州府宜都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藏書家,有83種著作傳世,名馳中外。楊守敬研究《水經》、疏證《水經注》的想法和志向始于《荊州府志》的編纂。據楊守敬自撰《鄰蘇老人年譜》記載:光緒三年,荊州知府倪文蔚組織人力續修府志,楊守敬被聘為“編纂員”。《校正〈水經注·江水篇〉》就是夾雜在楊氏所撰《荊州府志》稿中,且標明“以今荊州所隸為起止”,所用稿紙與府志用紙相同,故認定它是當年楊守敬為編纂《府志》之需而作。楊守敬參編《荊州府志》始于光緒三年,至多到光緒五年就結束了,因為光緒六年的前三個月,他一直在京師忙于考進士,三月會試不中,四月即攜眷東渡日本,充清朝駐日公使隨員。此后,楊守敬以畢生精力專心歷史地理研究。他集我國幾百年《水經》研究之大成,撰寫《水經注疏》,賦予了《水經注》新的生命,被后人稱之為“水經”研究的終結之作。工于詩畫  官至總督    倪文蔚是晚清著名理學家,學識淵博,工于詩畫,文史俱佳,道德文章很早就有聲名。還著有《禹貢說》、《兩江勉齋詩文集》。《荊州萬城堤志》載其絕句十二首,記述了當時萬城堤修筑的過程以及修堤、護堤的各種方策,是寶貴的治江歷史經驗,作者自謙“不敢言詩”,取名“硪夫曲”。其一曰:“綠堤新種萬楊筒,次第分行布勢工。不為濃陰覆游騎,為留枝葉護江風。”倪又“工畫山水,沉郁濃厚,蒼秀蕭疏,不拘一格,不魄名筆。”黃阡昌《中國畫學全史》稱“有善山水者,望江倪文蔚……等四十余家,皆能追踵古人,自立門戶,為一時名手。”    倪文蔚在荊州主政八年,政聲卓著。此后仕途順暢,節節高升。《荊州府志》成稿于光緒六年七月,刊刻于十月。而當年四月,倪已擢升河南陳許道;八月,升任廣東按察使(臬司)。七年,任廣西布政使(藩司);八年,升任廣西巡撫;九年,調任廣東巡撫;十三年五月,授任河南巡撫、代理河道總督;十六年,授任河道總督。黃河年年泛濫,終難遏制。治吧,百姓不勝其力;不治吧,百姓又不堪其患。年近古稀的倪文蔚進退維谷,心力交瘁,憂悸成疾。宰相李鴻章保薦其家奴周福接替倪文蔚的職務,交印時,倪文蔚憂心忡忡地囑咐周福“無苦百姓”,長嘆而逝。    今天,當我們捧讀市地方志辦公室校勘重印的這套光緒《荊州府志》,仿佛看見倪文蔚——這位浩繁工程的主修者正站在歷史深處朝我們微笑。就像當年他編纂《荊州府志》、《荊州萬城堤志》記錄別人一樣,他也被后來人寫進了史志。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和功績。    (作者系荊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五代至北宋江陵長江堤防考
倪文蔚
【山水荊州2】荊州,一座依水而興的濱水生態城市
荊江大堤的創建與長江系統堤防的形成
《文詠荊州(89)》荊江大堤記行//施謙
古時候江漢平原上的云夢澤哪里去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扎兰屯市| 内江市| 南城县| 巢湖市| 昔阳县| 铅山县| 辛集市| 营山县| 太仆寺旗| 长沙县| 米泉市| 商洛市| 西丰县| 陕西省| 饶河县| 连平县| 墨玉县| 虹口区| 通江县| 紫云| 滁州市| 宜君县| 邻水| 广宗县| 绩溪县| 隆安县| 浪卡子县| 肇源县| 沙河市| 平利县| 印江| 墨脱县| 万盛区| 边坝县| 中西区| 承德县| 长顺县| 昆明市| 丰城市|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