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地錦丨重溫“爬山虎的腳”

上篇文章我們說到莫高窟常書鴻故居中的五葉地錦,初步判定五葉地錦乃是在19世紀上半葉就已從北美引入,比學界1950年代的說法要早一百多年。而同為垂直綠化植物的爬山虎,卻是我國所固有。小學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它成為藤本植物中人盡皆知的明星。


那么,“爬山虎”這么形象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它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北京大學內的一墻爬山虎


1.爬山虎與地錦


在現代植物學分類上,爬山虎的中文正式名為地錦,學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拉丁名中的加種詞“tricuspidata”意為“三凸頭的”,因其生于短枝上的葉片通常3淺裂。這也是爬山虎區別于葡萄科其他植物的重要標志。按道理,爬山虎是攀援藤本,是爬樹、爬墻的高手,屬于“向高處”走的植物,為何名為“地錦”?


據《中國植物志·地錦屬》:“本屬植物在我國記載較早并能從形態上識別者可見于《本草綱目》,稱之為地錦。”[1] 經查閱,《本草綱目》中名為“地錦”的植物有兩種。其一單列于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乃大戟科大戟屬下之的地錦(Euphorbia humifusa),此地錦為一年生草本,匍匐莖貼于地面,基部多呈紅色或淡紅色,長可達20-30厘米[2],作為中藥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在《本草綱目》中又名血竭、血見愁。


另一種名為“地錦”的植物,作為“附錄”列于“木蓮”之下:

 

【附錄】地錦(《拾遺》)

藏器曰:味甘,溫,無毒。……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著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產后用之。一名地噤。[3]

 

這就是《中國植物志》中所說的“能從形態上識別”的地錦屬植物。上述引文出自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說明早在唐代,“地錦”已用于命名爬山虎,并同時指向了大戟科與葡萄科中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4]


↑圖為大戟科地錦


葡萄科的“地錦”一名一直延續到清代,成書于民國年間的《清稗類鈔》載:

 

地錦為多年生蔓草,田野階砌間皆有之,葉為掌狀分裂,經霜則成紅色。春夏之交,開淡黃花,甚細。結實成球,色黑,味辛。

 

葉為掌狀分裂、經霜成紅色、結實成球且色黑,這應該就是爬山虎了。我曾冒險嘗過它的果子,極澀,使人想起葡萄酒中的單寧,大概就是《清稗類鈔》中所說的“味辛”,不愧是葡萄科的。


↑圖為爬山虎果實


其實一開始在分類的時候,以“地錦”還是“爬山虎”來命名本屬,植物學家之間有不同意見:“劉慎諤等人 (1955) 編著的《東北木本植物圖志》中把本屬稱為地錦屬;胡先驌 (1955) 編著的《經濟植物手冊》則把本屬稱為爬山虎屬,此后我國大多數志書或文獻中記載本屬植物時均照此稱謂。”[5]不過后來由于本屬植物多用于城市綠化,于是“作者與園林學者們討論認為,恢復本屬植物原稱地錦,較能表達該類植物園林上雅致的特性。” [6]  


不過筆者認為,相較于鋪在地上的“地錦”,向上攀援的“爬山虎”,其實更符合葡萄科地錦屬攀援藤本的氣質。而且以“爬山虎”來命名本屬,也可以與大戟科的地錦區別開來。不過,“地錦”一名始自唐代,可謂源遠流長,以其命名本屬也無可厚非。那么,“爬山虎”一名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爬山虎之得名


如果在《中國植物志》中檢索“爬山虎”,會出現八種不同的植物。看來,“爬山虎”乃是多種植物的俗名,并非單一地指向葡萄科的地錦。但在明代的《本草綱目》及成書于19世紀40年代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均未見“爬山虎”之名。在《本草綱目》中,葡萄科的地錦乃是作為附錄出現于“木蓮”之后,李時珍并未將其單列,其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其實《植物名實圖考》中就有爬山虎的記錄,但叫了另一個名字?查閱《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蔓草類植物,筆者找到一配圖極似爬山虎的植物,吳其濬名其為“常春藤”,其描述如下:

 

常春藤即土鼓藤,《本草拾遺》始著錄,《日華子》以為龍鱗薜荔。《談薈》以為即巴山虎……惟常春藤,被繚垣、帶怪石,緣葉匼[kē]匝,為庭榭之飾焉。細花惹蜂,青實啅雀,于藥果皆無取。然枝蔓下有細足,黏瓴甋[líng dì,長方磚]極牢,疾風甚雨,不能震撼。[7]

 

↑筆者認為,《植物名實圖考》常春藤實為今之爬山虎


從形態特征來看,“枝蔓下有細足”,正是爬山虎的觸須及其前端的吸盤。綜合配圖及以上描述,此處的“常春藤”,并非現代植物學中五加科的常春藤。


《植物名實圖考》中名為“百腳蜈蚣”的植物,才是如今的常春藤 ( 中華常春藤 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 )。[8]


↑《植物名實圖考》百腳蜈蚣


↑常春藤之莖干


《植物名實圖考》中配圖為爬山虎的植物,卻擁有常春藤、土鼓藤、龍鱗薜荔和巴山虎這四個不同的名稱,而這四個名稱至少是三種不同的植物。[9]筆者懷疑,在那時,葡萄科的爬山虎,應該還沒有確定的名稱。那么,“爬山虎”一名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


經過一番文獻檢索,筆者終于在張錫純(1860~1933)《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話”部分對“絡石”的解釋中找到了“爬山虎”:

 

絡石:蔓粗而長,葉若紅薯,其節間出須,須端作爪形,經雨露濡濕,其爪遂粘于磚石壁上,俗呼為爬山虎,即藥局中之絡石藤也。

 

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 是夾竹桃科的藤本植物,上述“葉若紅薯,其節間出須,須端作爪形”這些特點,絕非絡石所有,反而是葡萄科的爬山虎的特征。張錫純被譽為近代中醫學界的泰斗,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按道理,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絡石俗名巴山虎,在四川、湖北等地的方言中,“爬”讀若“巴”,所以民間可能將巴山虎與爬山虎混用。這也許是張錫純或者《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的編者弄錯的原因。


不過此則文獻卻告訴我們,葡萄科地錦“爬山虎”之得名,大致始于晚清民國。

 


爬山虎的腳


前面我們在鑒定爬山虎的時候,重點參考了“枝蔓下有細足”、“須端作爪形”等特征,這就是葉圣陶先生所描述的“爬山虎的腳”了。想必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爬山虎,就是因為這篇小學課文,讓我們一起再重溫下其中的片段:

 

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葉圣陶《爬山虎的腳》(1959年)

 

文中所描述的“小圓片”就是吸盤,作者將其比喻為“蛟龍的爪子”十分形象。但我認為它更像是壁虎的腳趾,仔細看,壁虎的腳趾也呈吸盤狀,所以“爬山虎”的“虎”,是壁虎,而不是老虎。另外,生于蘇州的葉圣陶也用到了“巴住墻”這個方言。


↑ 爬山虎的腳 by JMK ①


↑壁虎類動物的腳


葉先生提到,“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費點兒勁才能拉下來,它為什么能有這么大的吸附能力呢?研究發現:成熟枯干的爬山虎的單個吸盤,能夠承載的最大拉力是其自身重量的280萬倍,當吸盤受到接觸刺激后,吸盤會分泌出大量的粘性流體,使吸盤能夠粘附在各種基底上。借助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吸盤進行觀察,則可以看到許多微管和微孔,而微管之間的連接,就像是大城市里復雜交錯的高速公路網。[10]


現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依然保留著這篇課文,不知道現在的語文老師在講到這篇課文時,是否會帶著孩子們去教室外面找爬山虎?如果能對照課文中的描述去觀察它的腳,回來之后再做個植物標本,該是多么有趣的一堂人文自然課啊!



爬山虎與蛇


自從學了這篇課文,我就對爬山虎充滿了敬意。小時候常去外婆家,路上好幾戶人家的樓房外面都種有爬山虎,綠色的瀑布從房頂傾瀉而下,羨慕得不得了。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我問母親能不能下去跟人家要一棵,帶回家種在墻角。母親說:“爬山虎招蛇,趁早別種。”一想到蛇,我就不寒而栗。


母親是認真的,她并非為了嚇唬我。后來看到小學診所那面墻上的爬山虎被齊根斬斷,留下滿墻密密麻麻干枯的“爬山虎的腳”,有點兒難過,難道是因為真的引來了蛇?


不過據說爬山虎如果足夠濃密,是能夠吸引不少微生物、昆蟲前來避暑與繁衍的,昆蟲吸引壁虎,壁虎吸引老鼠,老鼠就能引來蛇,從而形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11]


如今許多高校里會采用爬山虎來裝飾教學樓,人民大學求是樓東面的墻上、天井內的四壁都是,每到畢業季是絕佳的拍攝景點。而我每次看到爬山虎,在為那滿墻的綠意所傾倒時,總能想起多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們在外婆家吃過晚飯后回家,在鄉間的水泥路上,母親載著我,父親載著妹妹跟在后頭,茫茫夜色中偶爾閃過的一面黑色的墻壁,是深秋里的爬山虎,腦海里便浮現一條順藤而上的長蛇,不由得把母親抓得更緊了。

 



[1] 《中國植物志·地錦屬》http://frps.eflora.cn/frps?id=地錦屬。

[2] 《中國植物志·地錦》http://frps.eflora.cn/frps/Euphorbia%20humifusa。

[3]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木蓮》。

[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中大戟科“地錦”的“集解”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禹錫曰……絡石注有地錦,是藤蔓之類,與此同名異物。”李時珍在此特地指出,另一有藤蔓類植物名為“地錦”,此藤蔓類的地錦。這應當就是李時珍附于“木蓮”后的地錦,即爬山虎。

[5] 《中國植物志·地錦屬》http://frps.eflora.cn/frps?id=地錦屬。

[6] 《中國植物志·地錦屬》http://frps.eflora.cn/frps?id=地錦屬。

[7]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華書局,2018年,第484頁。

[8]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華書局,2018年,第472頁:“百腳蜈蚣生江西廬山,緣石蔓衍,就莖生根,與絡石、木蓮同,葉似山藥,有細白紋,面綠背淡,新莖亦綠。”

[9] “常春藤”、“土鼓藤”見于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龍鱗薜荔”見于唐代本草學家日華子的《諸家本草》,有可能是五加科的常春藤。“巴山虎”出自明代學者楊慎(1488—1559)考據類筆記《丹鉛總錄·卷四·薜茘》:“楚詞‘披薜荔兮帶女蘿’,注薜荔無根,縁物而生,不明言為何物也。據《本草》,絡石也。在石曰石鱗,在地曰地錦,繞叢木曰長春藤,又曰龍鱗薜荔,又曰扶芳藤。今京師人家假山上種巴山虎是也。又云:‘凡木蔓生皆曰薜茘。’”

[10] 何天賢:《爬山虎吸盤的粘附作用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摘要及第35頁。

[11] http://www.sjwz.cn/article/3515.html《爬山虎容易招蛇嗎?讓我們一次解決你的所有疑問!》①JMK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or CC BY-SA 4.0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美術館公共教育志愿者 / 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爬山虎蕩著蕩著,就給墻面鋪上了綠毯。
鄉土植物|這位長腳的植物為我們帶來盛夏里的清涼
幾種優良墻垣攀爬植物,用什么“神器”吸附墻面,大風都刮不掉!
“反常春藤聯盟”,反對的是什么?
每日物種故事|地錦:斑斕多彩“爬山虎”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爬山虎的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苍溪县| 余江县| 应城市| 犍为县| 昌平区| 海阳市| 成安县| 卫辉市| 日土县| 西乌珠穆沁旗| 沭阳县| 淳化县| 蒙山县| 基隆市| 西畴县| 论坛| 霍邱县| 广东省| 黎川县| 凤山县| 安西县| 客服| 历史| 濮阳县| 桂平市| 临沂市| 高要市| 沐川县| 莱州市| 穆棱市| 阿合奇县| 呼伦贝尔市| 南澳县| 临邑县| 磐石市| 大同市| 板桥市| 荔波县| 文昌市|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