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易經》的歷史與結構
《系辭下傳》: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周禮·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桓譚《新論》曰:
《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
又曰:
《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
王充《論衡卷二十八·正說篇》:
夫圣王起,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王,《河圖》從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時,得《洛書》,書從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范》以治洪水。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歸藏〕氏之王得河圖,殷人因之曰《歸藏》;伏羲氏之王得河圖,周人曰《周易》。其經卦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
伏羲于6500年前畫八卦,并把八卦重疊為64卦,當時沒有文字,只有卦畫,卦名與卦畫一體,無卦辭,史稱先天卦。
神農時期出現《連山易》64卦,以艮為首,有卦畫、卦名,無卦辭。
黃帝時期出現《歸藏易》64卦,以坤為首,有卦畫、卦名,無卦辭。
夏朝推行《連山易》,此時有了卦辭,多以神話語言,與《山海經》類似。六十甲子擇日吉兇成為《連山易》外別傳。《連山》八萬言。
商朝在《連山易》基礎上推行《歸藏易》,此時有了卦辭,多以神話語言,與《山海經》類似。《歸藏》四千三百言。
商末周初文王與周公在《連山》與《歸藏》基礎上推行《周易》,《周易》以《連山》《歸藏》64卦為基礎,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共計約5016字(卦畫作一字算;爻題作兩字)。
東周春秋時期孔子根據《易象》注解《易經》,作《易傳》一萬五千字。《易傳》共有十篇,稱作“十翼”。有《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十篇。《易經》加《易傳》稱為《周易》,共有二萬余字。
自孔子之后以至于民國、當代,注解《易經》的大家名見于經傳者共有約8000人。
三:其實每個人本來就會《易經》64卦
如果你能把《易經》64卦卦辭和爻辭理解了,你已經與圣賢同伍。
而解讀64卦本來很容易,只是被人為弄糊涂了。
解讀《易經》用的是人本來具有的先天智慧,就好像騎三輪自行車,一個小孩不用學就會騎,但是大人卻很難駕馭它,因為大人使用了騎兩輪自行車的思維。實際上騎三輪車是不用學的,大人要想恢復其本有的三輪車智慧,只要暫時忘掉自己的知識即可。
所以老子說:“為道日損,為學日益。”
學易是為道,不是學習知識。
學易是用減法,請不要被知識所蒙蔽,知見越多越糊涂。
學知是用加法,陶弘景說:“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如何獲得全知?答曰:只有無知,方能全知。
無知,指不受現有知見的約束,舍識用根,棄識神而用元神,以此轉識成智。
《莊子》曰:“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
《道德經》曰:“無為而無不為”。
即使是科學上的每一次偉大的發現,也是科學家敢于放下知見、打破常規意識形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