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忠信
作者:王力
一、體會詩中渲染技法
學詩到了一定階段,再讀古人作品時,要著重體會下“渲染”。我一直認為學詩詞創作技巧還是以唐人為主。體會唐人的渲染技巧很重要。比如杜甫的 《春日憶李白》,杜甫當時的感情思想是很復雜的,有思念,有孤獨,有寄托,有懷才不遇的悲涼……
但是他只用了十個字,表達的淋漓盡致。“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置身其中,我們會感覺到那種無法用正常語言表達的復雜情感。
他把這句放在頸聯,其作用顯然是感情的一個高潮。真正需要讀者去想象,去理解他感情的,主要就是這句。
當杜甫孤獨的面對 渭北春天樹 的時候,通過杜甫所在地的春天的生機盎然,更突出了作者的孤獨情緒和思念李白的感情。同時他也想象李白也是很孤獨的面對江東日暮,天空的浩瀚,色彩的絢麗,更突出了一個人的孤獨……在一個廣袤的空間,只有一個身影…
學詩到了一定階段,最容易直接走上剖析的路子,容易忽略渲染這一塊兒。你可能現在寫的時候,搜盡枯腸,想把這個事情剖析的精確,但是你不能忘了,有時候渲染一下,輕輕的一筆下來,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舉重若輕。
二、唐宋詩技法之區別
在寫景這方面也是唐詩區別于宋詩的一個方面。要記住,唐人寫詩,里面的描繪景色,都是以作者融入其中的方法來表達和襯托的。宋詩則不同,宋詩是以作者是景色之外的。
唐詩和宋詩都有很高的成就,但總體來說,唐詩要成就高一些。
宋詩相對讀起來清晰,所以我們往往不自覺的就跟著學。
其實這樣往往忽略了唐人那種揮灑自如的感覺。唐詩需要讀者去融入作者的環境里面體會。
宋詩則更注重把機理剖析透徹了,讓人一看就是道理。
打個比方,不一定恰當,唐詩更像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那個實驗,讓人感覺的是過程,然后去想道理。宋詩更像 是牛頓,把定理總結好了展現出來。
同時宋詩的題目往往很明確的反應了內容的相關性。
唐詩的題目有時候不是很明確,需要讀者去體會。
比如白居易的 離離原上草 那首,從題目和開始都是感覺寫草,實際是寫離別的情緒。
離情和草一樣,茂盛,綿遠,且一茬一茬反復涌上心頭。
作者:夏方進
作者:王步高 著
三、再談關于起承轉合
古人對于起承轉合的多數認同點是,起如驚雷,或如爆竹,要響亮,抓住讀者眼球。
承如璃龍之珠,抱而不脫。就是動畫片里面,龍吐出龍珠那個樣子,既不完全挨著(挨著就重復了),又在掌控之內。
轉就比較復雜,不好寫了,古人用相應相避來形容。這個度不好掌握。遠了就斷了,近了又和頷聯雷同。
合呢,古人用撞鐘來形容。要余音悠長。好比和茶,清香悠遠…要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說到景結,好比太極拳,起初容易寫,但是難以達到高境界。太極拳很好學,比跆拳道好比畫,但是練出來要難一些。你現在感覺景結容易把握,說明你還不夠深入。
一般學詩是這個過程,起初感覺寫景容易,剖析難,當你有足夠的語言能力的時候,就覺得剖析更能表達感情,再后來就感覺無論多好的語言能力都不能表達感情了,就又回到景語渲染襯托。
就好比杜甫這兩句,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云。無論你有多好的語言能力,甚至寫一個幾百字上千字的論文,都不足以表達這兩句的境界。
等到這個時候,你就算基本學會寫詩了———無論怎么剖析,都不能達到你渲染的那個感覺,就成功了。
我們去讀古人作品的時候,開始是要看注釋和譯文,但是隨著更深入的體會,會發現那些注釋和譯文很蒼白,很空洞,和詩是沒法等同的。
讀過 鄭愁予 的《錯誤》吧,是首現代詩,但是其技巧和古詩是一樣的。所以好多現在寫現代詩的人覺得弄些長短句,壓點韻就是現代詩了,其實不然。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看這句: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這一句用了比喻,及其形象自然,且描繪到位。
古詩也是一樣的,需要這些技巧。
容顏從喜到疑問,到又回到悲涼,這個變化,他形象的用了蓮花的開落來比喻。
這個變化是很復雜的一個過程。但是他這一描繪,讓我們讀者很形象的感覺到主人公那種感覺。
如果寫論文的話,我們至少要寫幾百字,才能形象描寫這個過程。而且恐怕還達不到這個效果。
舉重若輕,別看簡單幾個字,反應了作者極其深厚的功力。
閱讀時你好好體會古人的手法,讀古人作品不能走馬觀花。要注重古人隱含的技巧。詩里面沒有哪句是不重要的。起承轉合都很重要。尤其放在頸聯的句子。務必仔細鉆研。然后再聯系頷聯和尾聯,看看究竟他們是怎么用的恰到好處的。我們現代人能學到古人的十之二三,就能寫出現在看得過去的東西了。現代人看古人詩有時比作者更夸張。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無須持這種透視鏡去捉摸作者心態。只須要掌握作者立意就可以。
太夸張地宣染作者內心世界,神化了一首詩,非是普通人所能看得出。而且牽涉當時天時地理人事,千多年的詩,現代人能理能多少該古詩的天時地理人事?
這非是初學者去了解得到,留給那些國學大師,歷史專家,詩詞專家去發揮他們專長吧!
文人多講“空大”話,此處是—例!
作者:石觀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