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愛好者
在今年的推文中談了七草粥當中的寶蓋草和薺菜,記得以前聊過鼠曲草(見重拾自然以往推文),在春天的七種最常見的野菜粥原材中,算得上野菜的就只剩繁縷沒聊了,趕在春天的時節一并都聊聊吧。
繁縷在古時候寫作“蘩蔞”,古籍上也寫作áo,就是“敖”字上加一個“艸”,這個字如今早已不用,推想起來可能有兩種含義:一是到春天的儲備糧已經吃盡,不得不靠野菜來接續熬過春荒;再就是這些早春長出的綠色植物被當成熬粥的食材。
繁縷屬Stellaria的拉丁文意思就是“星星”,成員都是開星星狀小白花的,本文不糾結于如何區分眼花繚亂的各種繁縷,只以最常見的繁縷(Stellaria media)作為代表,泛泛地聊一聊這種有著獨特深裂花瓣的野菜,其形態不做枯燥抽象描述了,直接看圖。
手機拍的繁縷
(手機屏幕上不放大時的花朵接近實際大小)
粗看有10個花瓣,其實那是5個有深裂的花瓣
繁縷別名鵝腸菜、鵝耳伸筋、雞兒腸,是石竹科繁縷屬草本植物,從字面上看,“繁縷”即生長繁茂且莖細如縷的意思。古人認為鼠肚小而雞腸細,此草別名雞腸大概是形容其莖極細。為了使草莖不被輕易踩爛,繁縷的莖內部有較韌的纖維質空心維管束結構作為強化,輕拽其草,很容易看到里面的“腸”露出來。這種纖維質強化在石竹科當中是常態,譬如同樣屬于該科的其它物種也有類似的“腸”,因為有些種類形態較繁縷粗壯,也有可能跟繁縷混為一談而被稱為“鵝腸菜”。
輕拉繁縷草莖
其實很多石竹科草類都有類似的“腸子”
譬如這種球序卷耳就有可能被古人錯認為是繁縷(鵝腸菜)
老祖宗們在真假繁縷的問題上糾結了千年也沒有結果,現代分類學將他們認為的“同一種”植物確定為“許多種”,各地常見的繁縷多達數十種,而鵝腸菜這種曾經認為的“繁縷”干脆從繁縷的家族中獨立出來,被列為不同的屬。我們只能對老祖宗們辨識物種的能力保留吐槽的余地,不禁讓人想到,在物種都辨識不明的情況下,當年將它們入藥吃進肚子里會是怎樣的結果?在目標對象不明確的前提下討論療效是沒有意義的,這里就不介紹民間關于它的各種消炎、止血和減肥的偏方了。
弘景曰:此菜五月五日采,曝干,燒作屑,療雜瘡有效。亦雜百草服之,不止此一種也。
翻閱一下古籍,繁縷基本上是一種下品的“菜”,何為下品?就是口味較差,人們不得已不會去吃它。石竹科草本中有很多耐寒的早春開花植物(冬型草),如繁縷和它的近親球序卷耳在華東地區都是最早給地面扮綠的物種,也只有在那樣的春荒時節,這些開小白花的野草才會被饑不擇食的人們所關注,它們因此也是中國古代百姓艱難生活的見證。“七菜粥”聽起來很浪漫,但如果在家里沒有余糧的情形下,浪漫也就只剩了倉皇。
在我印象中,本地的人是不吃這種野菜的,有時候會采了用來喂兔子和豬,記得很多年前,我們在菜場集市買了小雞小鵝來家養,母親會到地頭采一些繁縷,剪碎了作為飼料。最近在網上搜資料,才發現原來老外也一直采繁縷用來喂鳥,真是不謀而合。我嘗過新鮮的繁縷葉,基本上沒有酸澀的口感,但獨特的草腥味會在嘴里久久不消,大量生吃肯定要反胃。
春天的野菜有個共性,葉子都不容易煮爛,這種特性的好處是熬出的粥有實質的內容,吃了更耐饑;同時,高溫加工能沖淡草腥味,口感也變得不那么差了。
繁縷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會在田間或花壇里蔓延成為雜草。它向四周長出匍匐莖,受到用力拉扯時只能斷莖露腸,根依然留在土里,不久又會再度繁茂。一株繁縷能開出無數朵小花,不需要借助外力授粉就可以結出無數種子。
繁縷 繁縷,不絕如縷,信然。
適宜環境中泛濫的繁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