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SCD器械治療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指證。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周淑嫻教授通過復習指南及各大臨床試驗向與會者介紹了相關治療策略。
周淑嫻教授首先指出,應區別對待心肌梗死后不同時間段室性心律失常的意義。急性心肌梗死后48小時內有超過6%的患者會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80%發生在6小時之內;而48小時內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梗患者,1年再發率不到2%。因此,急性心肌梗死48小時內出現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的意義是增加了患者住院期間的死亡率,但對遠期SCD的預測價值有限。然而,急性心梗后48小時以上出現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1年內復發率超過30%,因此有較高的SCD的預測價值。根據2015歐洲心臟協會(ESC)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療指南,對于沒有可逆因素、心梗48小時后發生的室速/室顫,推薦ICD植入。周淑嫻教授特別指出,對于非完全血運重建的心梗患者,如犯罪血管血運重建失敗、非犯罪血管病變嚴重,應考慮為不可逆因素而慎重評估。
周淑嫻教授隨后對心梗后48小時內發生室速/室顫植入ICD的時機進行了分析。2013年發表在JACC雜志的一項研究,納入8453名急性心梗患者,佩戴可穿戴式除顫儀(WCD),隨訪69±61天,最終133例患者發生放電治療,平均第一次放電時間為16天,而更有75%的患者在心梗后第一周發生放電。進一步分析顯示,在發生放電治療的患者中有80%的LVEF<30%,同時,發生放電的患者中有36%是非完全血運重建的患者。這提示雖然發生事件的患者比例不高,但大多數事件都出現在心梗的早期,對部分高危人群早期植入ICD可能獲益。因而2015年ESC指南對于沒有完全血運重建、LVEF降低的患者,如果急性心梗后48小時發生室速/室顫事件,建議早期(<>
同時,周淑嫻教授明確了射頻消融在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療當中的地位。VTACH研究證明射頻消融可顯著延長室速/室顫的再發時間,同時一項納入5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證實射頻消融治療室速并不能降低結構性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ESC指南推薦ICD植入患者通過射頻消融治療室速/室顫以推遲首次放電時間,但ICD仍是預防心梗后SCD的關鍵手段,射頻消融不能取代ICD植入。
另外,周淑嫻教授還強調應重視心梗患者SCD的長期防治。根據對Mayo Clinic單中心近20年的19,506名患者的回顧分析,即使進行了血運重建,仍有20%的患者發生SCD及心衰。而Pederson等發表在JACC的研究同樣證明,即使患者接受PCI,遠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仍然是SCD,占全部死亡的15.5%,遠超心衰的4.0%。
最后,周淑嫻教授總結道,心梗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的時間與病人的預后存在相關性,48小時是一個預后的“分水嶺”,同時目前的指南和專家共識強調以心梗后40天或血運重建后90天為時間點進行風險評估;而對于風險評估的依據,目前主要依據有LVEF,電生理檢查,非持續性室速的發生,以及由張澍主任牽頭正在進行的1.5級預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