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致力于止息自己和他人痛苦的釋迦牟尼佛,在尋找人生痛苦的根源時參悟到——導致人 類痛苦的根源來自于人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消極的情緒即是痛苦。人類所有直接或間接的負面情緒都產生于人類的自私,都與執著于自我有關。研究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卻并不是一個人本身存在的部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神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產生。情緒往往會影響人內在思想的形成,阻礙人生命能量的流動,從而也就決定了人身體和心理的反映。所以,對于人內在的了解與掌握需要從情緒開始。
從本質上來講,情緒不只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一種生命能量的波動。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著上百種甚至更多種的能量波動。不同的人因為經歷不同,就會產生并存在不同情緒。情緒是思想的反映,不同情緒在形成不同思想的同時會塑造不同的性格,進而產生不同的行為與結果,最終造就不同的命運。比如:以前你在吃麻辣小龍蝦時吃壞過肚子,再次去吃時,你就會形成一種警覺,同時就會產生對這種食物不喜歡、不愿意接受或者討厭反感的情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人父母者不同的對待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父母無意間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了孩子,孩子的內在就會復制我們的情緒,從而重復我們的不幸或挫折。如果我們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只是想當然地用我們的認識來教育孩子,必將在孩子的心智中種下情緒的種子,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父母都不太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每當他們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時,總是會習慣性地對孩子說:“就你這樣,長大了能有什么出息!”有些父母還把說孩子“笨”當成了自己的口頭禪,雖然有時說的時候帶著愛意,卻沒想到孩子在潛意識中接收到的就是自己“笨”的信息;還有一些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地拿孩子與其他孩子對比,“你看人家××多棒啊!”“××鋼琴都過六級了,她可比你還小兩歲呢!”;還有些時候,為了表示謙虛,家長往往會在外人面前說:“我家孩子很笨的,真不行。”“這孩子就這樣,沒腦子。”……我們的孩子被淹沒在大量的負面暗示中,又怎么會不覺得自己笨呢?在這些外在因素的不斷刺激下,孩子往往會對自己的“笨”深信不疑,逐漸喪失自信心。特別是當他們真的沒有做好某些事情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和自我懷疑情緒。此時孩子的潛意識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拒絕接收新的信息。結果,我們的孩子就真的成為“什么都學不會”的“笨”孩子了。
孩子天生就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質,如天真、善良、純潔、友愛、誠實等。如果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擁有這些美好的品質,并時常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就可以將孩子身上的這些美好品質充分激發出來,使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擁有諸多美好品質的人。但是,由于經歷的不同、情緒的產生以及現實的壓力,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往往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一些不良的應對方式,如說謊話等。其實,這只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本能應對方式,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危險,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及時的疏導。
洛伊·馬提納博士在《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前言中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連接身體與心靈的自然愈合能力,最強而有力的途徑就是情緒。”情緒是一種能量,是我們思想的能量,很多時候,強烈或泛濫的情緒能量會挾持和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所以,為了提升我們和孩子的能量,我們不僅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更要充分信任孩子的品質。這也就提醒我們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及時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用信任的態度平和地對待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做那些違背他們本性的事情。
比如,當孩子說謊或打人時,切不可不假思索地將這些表現與孩子的品性聯系在一起,其實這可能只是孩子在壓力下的應對方式而已。如果家長能夠信任孩子,弄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了解到孩子的情緒壓力并給予適當的調整對待,孩子的情緒就會得到釋放,之前的不良表現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家長因為孩子的某些不良表現,不問青紅皂白地一味貶損孩子的人格,就真的會造就一個“壞孩子”。
要信任孩子,學會帶著愛去對待我們的孩子。其實,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但他人眼中的優秀與成功并不一定意味著幸福。由于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家長總是會擔心孩子的未來。為了讓孩子將來生活得更好,家長精心為孩子挑選著知名學校,為孩子選擇著有前途的特長班,為孩子尋找著各種各樣的發展鍛煉機會,卻沒想到這些看似善意的安排卻往往會限制孩子,使孩子不能自由地發展自己。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扶持與幫助,這種幫助是為了讓孩子今后能獨立面對生活,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但不需要家長一直的限制與控制。比如教孩子學走路,最開始一定需要父母在旁邊輔助,但這并不意味著父母自始至終都要在旁邊攙扶。當孩子能夠自己站立并邁開步子的時候,哪怕站得不穩,哪怕只是邁了一小步,我們也應該學會適時放手。
過多關注孩子的未來,只會讓孩子被焦慮包圍。我們應該意識到,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內心的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天生就具有很強的學習意愿與能力,只要我們讓孩子自由地選擇與決定,孩子會很愿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也就告訴我們,立足當下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我們應該從關注孩子未來的成功轉向關注孩子當下的快樂。人的能量提升在于喜悅,而情緒是消耗,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能夠得到喜悅快樂時,他就會做得非常好,并且愿意做,反之做這件事情會帶給自己負面情緒,就會降低效率影響結果。未來從每一個當下出發和延展,所以關注孩子的快樂就是關注孩子的未來。
兒童情商發展學研究表明,相對于認知學習而言,人在孩童時期通過真實游戲所學到的東西對自身的幫助更大。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留出充足的游戲時間,要盡力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把盯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拉回來,反觀言行,只有及時改變自己的觀念、態度及局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才能夠讓孩子得到天性的發展。只有信任孩子的品性,密切關注孩子當下的內在感受,才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他們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充分體驗當下的快樂,為未來積累良好的心態。
每個人都有一顆脆弱且敏感的心,特別是孩子。他們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只有精神生命沒有障礙,人才會自由,才會解放,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