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農村青年婚姻情況尤其是“農村大齡男青年擇偶難”引發熱議。擇偶難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在國家統計局開展的農村青年婚姻關系調研中,“天價彩禮”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婚姻陋俗具體表現的奢侈攀比“天價彩禮”,已成為農村家庭難以承受之重。
彩禮本是傳統民俗,然而一些地方的婚俗卻悄然變味。調研發現,在浙江寧波,農村青年平均結婚費用達30.78萬元,最高達200萬元;在山東青島,農村青年結婚費用包括置辦獨立婚房、彩禮禮金、置辦婚宴酒席、置備家用汽車和購買金銀首飾等,平均費用在30萬元以上;還有一些地方流行“一動不動”和“萬紫千紅”,“一動”代表汽車,“不動”代表房子,“萬紫千紅”則是一萬張紫色的5元紙幣和一千張紅色的百元大鈔……巨額的婚姻成本、蔓延滋長的攀比之風,令適婚青年望而卻步,給整個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也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
奢侈攀比的“天價彩禮”不僅是婚姻領域的現實痛點,也是挑戰公序良俗、影響鄉村振興的社會問題,必須下大力氣治理。從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治理“天價彩禮”,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要求“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再到民政部先后公布2批共32家婚俗改革實驗區,都釋放出移風易俗治理“天價彩禮”的明確信號。
“天價彩禮”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破解“天價彩禮”也不能寄希望于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搞“一刀切”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有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探索尋找破除陳規陋習的合理辦法,善于利用基層自治的力量,易于被群眾接受,才能取得良好治理成效。從實踐中看,不少婚俗改革實驗區在規范彩禮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如,河北省河間市通過邀請道德模范為“零彩禮”“低彩禮”新人做證婚人等方式,倡導莊重簡約的新式婚禮風尚。還有的地方注重發揮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在治理“天價彩禮”、反對大操大辦、遏制鋪張浪費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移風易俗、治理“天價彩禮”,既需要政府積極倡導,也需要公眾共同努力。通過改革實驗,調查研究“天價彩禮”在文化層面和實踐層面有哪些成因,觀察分析破解“天價彩禮”存在哪些難點和堵點,總結發現切實可行、便于推廣的經驗做法,有利于形成治理“天價彩禮”的長效機制。實際上,婚姻的幸福程度并不取決于彩禮的多寡,與其將關注點放在彩禮上,不如更多將目光聚焦婚姻本身。新時代的青年應當自覺做文明新風的踐行者和引領者。只要越來越多的人自覺摒棄“天價彩禮”、自覺抵制不良風氣,不當助推者,“天價彩禮”就會逐漸失去滋長土壤和傳播空間。
彩禮是禮但不能過度。傳統禮節中的納征之禮寄托著吉祥喜慶的寓意,不應變成令人詬病的“天價彩禮”。倡導移風易俗、抵制“天價彩禮”,讓彩禮回歸本意、婚姻回歸本質。(華睿)
編輯:劉遠航
校對: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