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跟作者約這篇稿子,就是為了解答之前大家的疑問……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留言區(qū)見……
來源丨醫(yī)學界兒科頻道
作者丨燕小六
最成功的謠言會跟人們已有認知、立場或擔憂“一拍即合”,讓人覺得“這簡直就是自己的想法嘛!”
而之后,任何的反駁證據都會被TA看做是對自己的否定、挑戰(zhàn)和貶低,激發(fā)其心理自我保護機制。結果,TA加倍地堅信謠言。
——《辟謠反而讓人更堅信謠言?》
今兒的開頭這么隆重,實在是被一篇辟謠文,弄到內傷。就是TA:《嬰兒吃鹽有風險,小心“鹽”多必失!》(點擊查看原文)
該文引用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兒童過早、過量攝入鹽,對健康有害無益。
但一大波“堅決擁護食鹽派”認為:“如果孩子因為不吃鹽,覺著飯沒有味道影響發(fā)育了,還要繼續(xù)此理論嗎?我家寶寶就有加少量嬰兒專用鹽,發(fā)育比同齡小孩子還好!”
委婉一些的則表示:“少量沒事吧?我們祖祖輩輩都是沒有這個概念的,不是也過來了嗎?”
就此,燕小六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湯慶婭。“近年來,嬰幼兒鹽攝入嚴重不夠的報道或案例,沒有。倒是吃得太咸、鹽攝入超標,屢屢被報道。”她說。
2歲以前,不要加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對學齡前兒童(6周歲以下)的“吃鹽”問題,有明確說明:
☆ 0~6個月的嬰兒,堅持純母乳喂養(yǎng);不能用純母乳喂養(yǎng)時,建議首選適合的配方奶喂養(yǎng)(完全不提吃鹽的事,喲喂!);
☆ 7~24月齡嬰幼兒,飲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淡口味;
☆ 2周歲~6周歲,應控制食鹽用量,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味精、雞精、色素、糖精等調味品,少選含鹽高的腌制食品或調味品。
這么做的原因有4:
第一,嬰幼兒對鹽的敏感度,要高于成人。成人覺得淡,嬰幼兒吃著就已經咸了。
第二,口味是可以“誘導”的。過早吃咸,對鹽的敏感度會下降,即口味會越來越重。
第三,孩子越小,消化、腎臟功能越不健全,過多攝入鹽會加重腎臟負擔。
在《嬰兒吃鹽有風險,小心“鹽”多必失!》(點擊查看原文)一文中,有更多詳盡描述,感興趣者可移步、學習。
第四,母乳、配方奶以及很多食物中,就含有鈉(鹽的主要成分),完全可以滿足嬰幼兒日常生理需要。“芹菜、菠菜、牛奶等奶制品、蝦……這些都是高鈉食物。”湯慶婭說。
此外,包裝食品更是鈉的“聚集地”。
(配方奶含鈉,不管是國產還是進口)
(嬰兒米粉含鈉)
(某寶推薦的兒童面條也含鈉)
孩子每天需要多少鹽?
有人指出,不界定“高鹽的量”,就是偽科學、耍流氓。
其實,關于每日鹽攝入量,一直都有“權威數(sh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以下簡稱《參考攝入量》)。
特此說明:我們討論吃鹽多少,最終關注的是“鈉含量”高低。而不同品牌、類型的食用鹽,鈉含量略有差異,在91%(二級日曬鹽)~99%(優(yōu)級精制鹽)之間。
為方便大家理解《參考攝入量》關于鈉的限定,燕小六整理了一個表格,如下:
(AI是指某個健康人群能夠維持良好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平均營養(yǎng)素攝入量;這一數(shù)值經大量文獻、研究論證)
數(shù)字很枯燥。舉例說明。
比如,小H是一名2歲的男孩紙。按照《參考攝入量》,他每日的鈉攝入量,應該在700 mg(約等于1.8 g食鹽)。
這天,小H喝了600 ml配方奶,吃了1個雞蛋。
(不同品類牛奶的鈉含量略有差異)
如果這天,媽媽再炒一盆菠菜(高鈉)炒臘肉(高鈉)、水煮半斤海蝦(高鈉),掰些芹菜(高鈉)煮個湯,700 mg輕輕松松超標。
2歲以后,鹽怎么加?
在很多家庭,1歲后,基本就不給孩子開小灶了,大人吃啥,孩子跟著吃啥——無非在菜的種類和性狀上,兼顧一下孩子。
“非不讓孩子吃鹽,你說,這飯怎么做?”有人追問。
這里涉及3個知識點。
第一,總量控制。結合《參考攝入量》,對2~6歲的孩子來說,必須通過食鹽獲取的鈉很有限,1~2克鹽足矣。6歲~14歲的孩子,也就是需要加3~5克鹽。
第二,使用限鹽勺↓(某寶上有很多)。
還有一個很直觀的對比:1 g食鹽鋪開后,其面積≈1角硬幣。
第三,等飯菜做好、盛裝進盤后,再加鹽。這樣,鹽附在食物表面,只要一點,就能吃出咸味——這個方法還能管控全家人的鹽攝入。
不吃鹽沒勁兒,怎么辦?
這是一個“歷史問題”。
以前,鹽是“奢侈品”,甚至幾天都吃不著。但人還得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大量出汗。長此以往,流失的鈉得不到補充,確實會出現(xiàn)電解質紊亂,從而乏力、沒精神。
(《小兵張嘎》用布巾沾鹽水,帶去給紅軍嘗、長力氣,是老輩常說的橋段)
如今,時代變了。吃不到鹽的家庭,幾乎絕跡。大多數(shù)家庭都有空調,大量出汗也很少見。因進食不足而導致的電解質紊亂,發(fā)生率如同天上掉餡餅。
也有人會說:我親身經歷的!孩子不吃鹽,就不愛吃飯,就營養(yǎng)不良,就發(fā)育遲緩!
作此斷論之前,燕小六就想問問:你思考過孩子的喂養(yǎng)方式嗎?你是否知道,有一種厭食是長期追著喂飯,逼出來的孩子心理負擔?
你考慮過生長發(fā)育差異嗎?你是否知道大動作發(fā)育存在明顯個體差異。有些寶寶10個月就會走路,而有些到1歲了還站不穩(wěn)?
你反省過,每天由著孩子吃高鹽高糖高熱量的零食,這也是造成厭食和拒絕無鹽正餐的原因之一嗎?
更有甚者,你反思過,孩子的口味是不是已經“養(yǎng)重”了?他們會不會惦念著那股甜鮮,然后用“不/少吃”,來誘導你加料?(要知道,孩子比你更了解你的弱點)
孩子又吐又拉,得吃點鹽吧?
如果孩子止不住地腹瀉、嘔吐,首先要去醫(yī)院檢查。關于鹽分的補給,正確的做法是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中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櫞酸鈉等多種成分,目的是避免電解質紊亂、補充體液。
如果只是給孩子喝鹽水,僅僅補充了氯化鈉,別的電解質都沒有!而且,鹽水喝多了,孩子更容易口渴→喝更多水→加重腸胃負擔,腹瀉和嘔吐可能會惡化。
“兒童專用鹽” 就是博眼球
這年頭,打了“兒童專用”logo的商品,價格高但賣得好。總有人愿意為廣告埋單。
在此鄭重提醒:1.如果你想買“兒童專用鹽”,先看看其成分表上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是不是鹽?
2. 有些產品自稱“減鹽、更健康”。按照《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規(guī)定,某種產品應比同類產品中鈉含量低25%,才能宣稱是減鹽食品。“老百姓很難計算出25%。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挑同類產品中鈉含量最低的。”湯慶婭說。
(比如,同樣份量的兩盒奶,如果僅考慮少吃鹽,選右邊這個)
3.不管是不是專用,2歲內不需吃鹽!不需吃鹽!不需吃鹽!說三遍!
如今,市面上還有一些“復方兒童調味料”(如下圖),配料含蝦皮、食用鹽等,但不顯示含量占比。若是給孩子用這些調味料,鈉攝入更難把握。
不吃鹽,加醬油行不行?
父母們,你嘗一口醬油,摸著良心說:咸不咸!
按照醬油的釀制工藝,必!須!加!鹽!呀!
你再看看兒童醬油瓶上的成分標簽。都寫著呢:含鹽!
一般,每5毫升醬油相當于1克鹽。2歲以后給孩子用醬油調味,加鹽量要相應扣除。
不加鹽,孩子不愛吃飯!
這是成年人的臆斷。
任何一種食物都有其天然的味道。大人不喜歡寡淡的原味,不代表孩子也不愛。而且,孩子對食物的喜好,沒有成人的慣性和偏好。比如,燕小六就愛西紅柿炒雞蛋。但我娃認為,西紅柿能做意大利面醬,能煎能烤能蒸能生吃。
如果父母真擔心食物不夠有“味”,可以利用食物的原味,來制作出美味佳肴。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就推薦,可選天然、新鮮香料(蔥、蒜、洋蔥、檸檬、醋、香草等)和新鮮蔬果汁(如番茄汁、南瓜汁、菠菜汁等),給孩子的餐食調味。
所以,如果孩子不愛吃飯,別糾結是不是沒加鹽。多琢磨下廚藝和用心程度吧。
(我就問你饞不饞吧)
后記:
編輯提及這個選題,無奈地說:“讀者問,以前的孩子都是從小什么都吃,照樣健健康康。你讓我怎么回復呀?”
對于這樣的留言,燕小六只想說:
1.以前人啥都吃,人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你要不要回去?
2.馬上清空你的海淘購物車,馬上刪掉那些代購微信號,從今天開始,只給孩子喝小米湯、吃餛飩皮——以前孩子都這樣長大的,不也健健康康!
專家簡介
湯慶婭,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上海市醫(y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醫(yī)學會營養(yǎng)康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營養(yǎng)學會理事、上海食療研究會理事;中華醫(y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兒科學組副組長、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臨床營養(yǎng)學組副組長、中華醫(yī)學會圍產學分會營養(yǎng)與代謝學組委員、中國營養(yǎng)學會臨床營養(yǎng)分會委員、中國醫(y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營養(yǎng)與代謝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常委、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營養(yǎng)醫(yī)師專委會委員等職。五家雜志社編委或特約編委,發(fā)表專業(yè)論著60余篇。擅長各人群與營養(yǎng)相關疾病的診治技術,兒童單純性肥胖病及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防治和婦幼營養(yǎng)管理等。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