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茹毛飲血”這個詞,我們更多聯想到的是原始社會或者落后地區的野蠻人。 然而,在現代社會,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極寒之地,也同樣居住著一群吃生肉、喝生血的“文明人”。 他們便是西伯利亞原住民之一的——涅涅茨人。
由于西伯利亞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環境惡劣、最低溫度達到零下五十攝氏度,幾乎吃不到新鮮的蔬菜水果,為了補充身體的維生素,而鹿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所以這里的居民便形成了直接吃鹿肉喝生血的習慣。
然而,他們最讓人震驚的不是吃生肉喝生血,而是這個民族的祖先竟然與中國有很大的關聯,因為涅涅茨人的前身便是在我國史料中時隱時現的神秘民族——丁零人,又稱高車人。
丁零人原先是西伯利亞的土著。這一帶誕生了歷史上最早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他們向西遷徙,在埃及、亞述、波斯、希臘等西方世界掀起頗大的風暴。丁零人被兇悍的鄰居欺負,只能選擇遷徙。
往南就到了蒙古草原和山西、陜西、河北的北部,這一地帶在古時候比較廣袤,所以丁零人撒歡,天地盡納入懷抱。但是跑得太快了,他們遇見了另外一股強悍的文明——華夏文明。華夏人將他們稱為狄歷,這其實是丁零的變音。
丁零與華夏文明接觸后,發現華夏也不好惹,當時在山西的諸侯國晉國,將北狄諸部一一攻滅,大量狄人成為晉國的領民,活下來的被迫再次遷徙到蒙古內外。
到了戰國時代,碩果僅存的狄人國家中山國也先后被魏、趙吞并,趙武靈王更是彪悍,哪怕狄人北撤,也休想脫離他的控制,他甚至嘗試從北撤的狄人中征兵,所以他修建了長城。
敲黑板:長城最初不是防守用的,而是趙國等中原國家,為了從北撤的狄人中征兵,并保證行軍交通線和快速的軍事反應,在異民族的汪洋大海里建立的控制據點。
受到華夏持續暴擊不算,北撤的狄人又遇見了另外一股勢力——胡人。
胡人和丁零還不是一回事,但胡人是騎馬作戰,戰斗力比丁零強很多。
所以,狄人這時候除了留在老家南西伯利亞的,有融入華夏的,有依附胡人的。
由于狄人先一步與華夏進行了接觸,所以在技術和文明方面較胡人要高,他們影響蒙古草原,催生了匈奴;越過大興安嶺,影響東北,催生了東胡,就是后來的鮮卑。
不過,正是因為狄人與后來的匈奴、鮮卑比,兇悍程度不夠,所以未能保持獨立性,也導致了他們在歷史上沒能像匈奴一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后來,經歷了西晉末年的動亂,還有前秦解體后的兩次變局,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在北方建立了起來,比如慕容復的祖先們,建立了所謂的“五燕政權”。
原來一直隱忍不發的丁零人也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建立了翟魏政權,算是丁零這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激起的為數不多的浪花。
然而,在建國僅僅五年后,后燕慕容垂就分兵二路渡過黃河,滅掉了翟魏。
慕容鮮卑前腳衰落,拓跋鮮卑后腳興起,丁零就是這么命苦,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征服了大部分的丁零部落,未被征服的又遭到了柔然的欺凌。
北魏把沒有征服的塞外丁零稱為敕勒,南朝則不管塞內塞外,把他們統稱丁零。散居塞外的敕勒人因為居住環境不同,形成了西部敕勒和東部敕勒。
同時,因為他們喜歡乘坐高轅大車(今天達斡爾族的大車的形狀可供參考),北魏又稱呼他們為高車。
但北魏后來被分裂為東魏、西魏,內部力量遭到了削弱,柔然也在與北魏的拉鋸戰中消耗了不少實力,被新興的突厥壓制。
突厥正是堅昆人和西部敕勒人長期雜居形成的部族,東部敕勒中的袁紇氏后裔發展成回紇人。
平定“安史之亂”的唐軍主帥仆固懷恩就是敕勒人,因為他的關系,唐朝得到了回紇軍隊的幫助。
到了元明時期,他們被稱之為畏兀爾,也就是今日的維吾爾族。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在丁零人中,以白種人居多。呈現的外觀是“高鼻深目”。
但在鮮卑人崛起的時代,大量丁零人加入了鮮卑部落,變成了鮮卑人。
由于他們明顯的迥異于漢人的長相,使得漢人對他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才有了“黃須鮮卑”之類的對鮮卑人盲人摸象一般的印象。
如今,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丁零人都是鮮卑化或者漢化的人,事實上,他們的血統中白種人的成分都已經非常稀薄了(這一點也與維吾爾人非常相似),譬如北齊名將斛律光。
丁零發源于南西伯利亞,涅涅茨人是西伯利亞的原住民,他們在地理上的接近,已經坐實了他們之間的聯系。
還有更有力的證據。
從膚色看,涅涅茨人并不像俄羅斯人那樣是白人,其實是屬于黃種人,他們中大多甚至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丁零人遇見戰亂遷移的話,除了往南進入中國,不排除還會沿葉尼塞河向北遷移,到達北冰洋沿岸甚至更北。
居住在北極的因紐特人也是黃種人,指不定丁零人還和因紐特人有關聯。
朝著北冰洋方向遷移的其中一部分越過了烏拉爾山,他們吸收一部分當地居民的語言和文化成分,逐漸形成新的民族——薩莫迪人,也就是現在的涅涅茨人。
從語言學看,涅涅茨語言屬于薩滿語言。說這種語言的人數約有三萬人,分布自科拉半島至葉尼塞河流域,這與歷史學家分析的古丁零人遷移路線完全相符。
今天涅涅茨人的宗教信仰立足于萬物皆有靈論,因此他們信奉天神。天神在其它神靈的幫助下管理這個世界,它的妻子——大地之母則為女守護神,孕育并保護著大地上的所有生物,并守護著人們的家園和健康。
這種樸素的宗教信仰與我國古代記載中的丁零人非常相似。
時至今日,涅涅茨人的生活習慣保留了很多原始傳統的樣貌。
在一年365天內,約有260天涅涅茨人都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在這種苦寒之地,多虧有馴鹿幫忙,他們才得以生存繁衍至今。
馴鹿對涅涅茨人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他們一切生活的基礎都是由馴鹿提供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這種動物。
比如,涅涅茨人住在一種被稱為 “丘姆斯”的大帳篷里。搭建這種帳篷時,要先用長木桿搭建成牢固的骨架,再在上面覆蓋一層馴鹿皮,而帳篷里的地面則用木板拼合而成。
因此,馴鹿也成了他們的“名片”,涅涅茨人也被稱為“馴鹿的民族”。
為放牧馴鹿,涅涅茨人每年需要進行一場全世界最長的旅途。他們每年都要趕著成群的馴鹿跨越整個亞馬爾半島,夏季到最北邊的牧場、冬季到最南邊的牧場,兩地相距數千公里。
西伯利亞地區地面凍土縱橫,沼澤密布,天氣惡劣、交通極其不便,所以當地政府決定用退役的裝甲車、甚至是直升機接送孩子上學,由此成為了一個獨特的風景線。
近些年,由于現代文明的發展進步對涅涅茨人的生活方式還是造成了沖擊。
俄羅斯政府對西伯利亞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逐漸增大,導致當地環境被嚴重破壞。
再加上全球變暖等問題,涅涅茨人還未能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尤其是堪稱他們重要生產幫手的馴鹿,生存環境面臨威脅,這嚴重影響到了涅涅茨人正常的游牧生活,
這個歷史極為悠久的民族在上述現代“疑難雜癥”的考驗下,正在面臨著消亡的境遇。
沒有傳統習俗的民族,將失去其文化的本源,而拒絕接受現代文明的民族,則終將為歷史所淘汰。
涅涅茨人的命運走到了十字路口,要想走出困境,唯有像中華民族那樣,對本民族傳統習俗和現代文明,采取兼容并蓄、和諧共生的態度,才能令兩者取長補短,并在時代發展中摸索出新的道路。
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