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肖颯lawyer
作者:肖颯法律團隊
投稿:info@askmylawyer.cn
基本案情
董某某2014年7月在某銀行辦理了一張信用卡,于2014年8月至10月共計透支12萬元,其中通過POS機刷卡提現(xiàn)9萬元。所獲資金大部分被董某某用于生產(chǎn)經(jīng)營。
同期,董某某還款8萬元。2014年10月31日以后董某某沒有了消費記錄,但陸續(xù)還款11筆,計3.9萬元。2014年10月31日以后,董某某被發(fā)卡銀行計入賬單的利息、滯納金等費用計4.5萬元。
發(fā)卡銀行于2014年12月13日起對董某某進行第一次催收,同年12月16日進行第二次催收,直到2015年12月17日共計催收17次。后發(fā)卡銀行于2016年1月21日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日董某某被抓獲。2016年2月董某某通過親友將卡內(nèi)所欠本息5萬元全部還清。
爭議焦點
裁判要旨
案件評析
第一,主觀上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第二,客觀上行為人實施了“超額或者超限透支”且“經(jīng)兩次以上催收不還”的行為。
(1)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
(2)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的;
(3)透支后逃匿、改變聯(lián)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
(4)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chǎn),逃避還款的;
(5)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6)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
(1)申領信用卡時提交材料是否真實,有無嚴重弄虛作假;
實踐中,有行為人在申領信用卡時,因不符合申領條件或不能得到較大的透支額,而偽造部分證明材料,如收入證明、房屋產(chǎn)權證明等虛構其資信能力的材料,但其基本身份屬實,如姓名、身份、住址和戶籍資料等信息真實。這種情形與《刑法》第196條第1款第1項規(guī)定的“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情形不同,虛假的身份證明是指行為人完全以虛構的身份和虛假的申請資料申領信用卡,使銀行無法找到真正的持卡人。
(2)使用信用卡時是否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還款能力。
如持卡人是否具有穩(wěn)定合法的工作或者收入來源等。
(3)透支情況與收入水平是否基本相符;
(4)行為人透支款項的用途;
根據(jù)資金用途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時,應結合全案分析行為人資金用途的主要方面,對于行為人取得資金后,部分用于非法活動,部分用于合法經(jīng)營的,如果大部分資金用于合法經(jīng)營,到期不能歸還資金主要是由于經(jīng)營不善、市場風險等原因造成的,不宜認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如果行為人利用信用卡到中介公司大額、頻繁套現(xiàn),或者透支用于不符合其承受能力的奢侈品消費或密集多次無節(jié)制的生活消費,則可斷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5)涉案信用卡是否存在大量套現(xiàn)情況;
(6)是否存在持續(xù)且有效的還款行為;
(2016)川01刑終109號案件中,根據(jù)羅某所持銀行卡交易明細、羅某在偵查機關供述等證據(jù)證實,2014年12月起,經(jīng)發(fā)卡銀行多次催收,上訴人羅某除僅有1000元左右的小額還款行為外,并未實際有效履行還款義務,且截至2015年6月3日,上訴人羅某已累計拖欠銀行欠款本金17萬余元。最后羅某被認定為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7)透支款項時行為人的還款態(tài)度及是否逃避催收;
透支額的歸還行為反映行為人的信用狀況,為了維護自己的信用,行為人在透支后一般會及時還款。如果行為人在透支后對還款期限和還款額根本不關心,連續(xù)透支消費,甚至通過變更電話、住址等方式逃避銀行催款,這種只透支不還款的態(tài)度表明其不打算遵守信用卡合法使用的規(guī)定,對透支款項具有較明顯的非法占有目的。但如果行為人在銀行催收后有積極表示,或者積極還款,或者說明合理的不還款理由,并與銀行約定推遲還款的計劃等,都可以排除“非法占有目的”。
案件小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