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歷史上,我國依然是人口大國,但是農業發展卻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很多農民揭竿而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不能填飽肚子,所以糧食問題一直都是擺在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地位上。
古代社會因為沒有種植技術,農業發展非常受環境的影響,比如水稻,在古代社會只存在于南方,干旱的北方是沒有辦法種植的。但是有一種作物卻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而且成為解決人民生計的一個重要食物,它就是甘薯。
甘薯屬于外來引進物種,它是明朝時期一個商人從菲律賓引進國內的。當時,世界各國最主要的產業還是農業,但是所有的國家農業發展水平依然無法和現在相比,而甘薯產量高,而且適合各種環境,能夠解決國民的生計,所以,甘薯的種植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屬于高度機密。而明朝商人陳振龍千方百計把甘薯引進國內,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問題,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所以他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也因此被稱為'甘薯之父'。
陳振龍在明朝時考中秀才,但他并沒有從政,而是選擇跟隨別人從商,有一次他跟著別人到菲律賓經商,在菲律賓他第一次見到了甘薯,這種農作物其實是西班牙人帶到菲律賓的,因為當時菲律賓受控于西班牙,所以西班牙對于甘薯的管制非常嚴,陳振龍就在暗地里觀察甘薯的種植,他發現甘薯耐旱,而且存活率非常高,對于環境的要求很低,產量還特別高,飽腹感也很強,這對于當時明朝人多糧食少的境況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所以,陳振龍決定一定要把甘薯帶回國內,他先和菲律賓當地的人搞好關系,然后打著好奇的幌子,去學習甘薯的種植方法,隨后,他開始盤算著應該怎么把秧苗帶回國內。當時西班牙對于甘薯的種植管理非常嚴格,如果發現有人私自把甘薯帶離菲律賓,是會有殺身之禍的。于是陳振龍想到一個方法,他把甘薯苗卷在繩子中,經過幾天幾夜的長途跋涉,終于把甘薯秧苗帶回類國內。
陳振龍把甘薯苗先是帶回了他的老家福建,自己先按照自己學到的技術進行種植,他發現,甘薯對于種植環境要求非常低,于是他說服當時福建的官員種植甘薯,以解救饑餓中的百姓。果然,甘薯產出量驚人,當地的糧食問題得到解決,陳振龍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后來,當地的百姓為了感謝陳振龍把甘薯帶回國內,為他建立了功德亭。
隨后,甘薯便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種植起來,而后來,甘薯也成為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根據史書記載,國內每遇到饑荒,甘薯都成為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重要糧食。其實甘薯在很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比如在南美洲或者非洲的一些國家,也是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重要作物。現在我國的水稻已經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袁隆平老師的帶領下,水稻產量持續增長,溫飽問題早已經得到解決。但是甘薯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依然是無可替代的,現在人們把甘薯吃出了新花樣,它的功能也許早就不是填飽肚子,而陳振龍的名字也許早就被人忘記,但是對于歷史來說,它早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