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中唯一與中國打過仗的就是埃塞俄比亞,也可以說不打不相識,當時在朝鮮戰場上,美國糾集了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與中國“打群架”,其中埃塞就在其中。毫無懸念,埃塞在這場戰爭中被中國打懵,回去后經過反思,開始正視這個東方大國,果斷認清形勢與中國交好。
今天不講這場戰爭,講一講埃塞的出海口問題。
在當今這個海洋經濟占主宰的世界,出海口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當年俄國的彼得大帝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一個出海口,不惜與瑞典大干21年。
埃塞原本是一個瀕臨紅海的國家,可以吹著紅海的風,看著一艘艘巨輪從紅海駛過,有希望成為一個“富國”。但一切止于厄立特里亞的獨立,一夜之間埃塞失去了1350公里的海岸線,生生變成一個只能眺望大海的內陸國。
埃塞是一個有3000年文明的國家,自國家形成后,厄立特里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1869年,意大利開始入侵非洲大陸,并向內陸擴張,占領了阿薩布、馬薩瓦、克倫、阿斯馬拉等紅海沿岸地區。
1889年埃塞實現了國內的統一,并與意大利簽訂了《烏西阿爾條約》,承認了意大利對上述四個地區的占領。1890年,意大利將四個地區統一在一起,起了一個名字叫“厄立特里亞”,從此厄立特里亞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
二戰中,意大利被英國打敗,厄立特里亞成為英國的托管地。二戰結束后,通過聯合國決議,厄立特里亞被并入埃塞。1952年埃塞重新獲得了這片漫長的海岸線,只是幸福總是太短暫。
雖然厄立特里亞并入埃塞,但是兩者組成的是一個聯邦國家,厄立有高度的自治權,行政、司法,甚至有自己的國旗。厄立在外邊待久了,回來當然是不甘人下,各種不服氣。
埃塞更是憋了一肚子氣,本來就是我的地盤,現在要跟我平起平坐,忍了十年終于忍不下去了,1962年埃塞廢除厄立的自治地位,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省。由此,戰爭的帷幕也一并拉開,這一打就是30年,誰也沒打過誰,最后雙方都打不動了。
1993年,厄立對去留問題進行了全民公投,99.8%的人要求自立,就這樣厄立正式獨立出去。1350公里的海岸線被豁然帶走,埃塞得有多心塞,這口氣實在難以下咽,1999年又再次攻入厄立,這一戰打得可謂慘烈,兩敗俱傷。
悲催的埃塞,失去了出海口,在非洲就失去了話語權,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多么痛的領悟!既然事已至此,埃塞逐漸從憤懣中變得理智起來,意識到國內的安全秩序對吸引投資有多么重要。
2016年中國已成為埃塞的最大投資來源國,中國用行動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感覺到:有中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