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25
列子是戰國前期的重要道家思想家,主張虛靜無為,獨處隱居及天人合一等思想。著述活動時間居老子和莊子之間,上銜老子,下接莊子。在道學創設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遺著有《列子》八卷,又名《沖虛經》,屬道家主要經典之一。莊子對列子評價甚高,他說: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
這句話是說,列子騰云駕霧,來去自由。他飛向遠方,然后在十五天后歸來。他對于自己的利益福分,淡泊安然,從不顯出耿耿于懷的樣子。他飛在空中,可以不用走路,但總應該有所依憑吧?
事實上,他乘坐天地之正氣,駕馭六氣的變化,飛行無限,又需要什么依靠與憑借呢。所以說,達人沒有私利,神仙不計功利,圣人不圖虛名。
列子既傳承老子理念,同時又具獨創精神,特別在探求自然之“天”的本質方面獨具鮮明特色。
“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列子·天瑞》)
列子說:人們習慣把天的形成與陰陽二氣的交接互變聯系起來思考,謂宇宙本質而言無他物,乃陰陽兩氣統合之結果。又云,有形生于無形,而有形究竟從何而來,言之不詳。列子說:天地萬物的產生過程可分為太易階段、太初階段、太始階段、太素階段。所謂太易,乃元氣未開,天地不分的混沌狀態。
太初指元氣初現、天地初分的狀態,其時如日之初誕,天色薄明。大始,說的是萬物初見有形的狀態。太素,是說物體既已見形且已具質,形質俱備的狀態。
這樣,天地就經過了閉合,分開,顯形,具質這樣四個階段。在此四個階段中,第一階段即太易階段最重要,其時混沌不明,陽陽閉合,是天地未開的虛空階段。而后之陰陽、天地、形態、質量,皆生于虛空。
列子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窮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列子·天瑞》)
這句話的意思是:太易之“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此為玄秘至極,無法捉摸之物,看不到,摸不著,視無色,觸無覺。稱其為“易”,因其隨時變動不居。設天地之初原為一,因一而生七,因七而生九。九是變動之極,因九而歸于無,由無再生出一,由此周而復始。
列子又有關于“氣”的描述:所謂氣有三類,而稱天地人。輕浮之氣浮在上面為天,重濁之氣沉于下而成為地。輕浮與重濁之氣的中間層面,是中和之氣。中和之氣變化為人。
列子又有聽順天意自然的觀點。他指導學生曰:且讓我言說關于自然隨順的道理,此即修身養性,聽從命運,明白富貴壽夭不由自己的道理。由此心緒不為外界所動,一概順應無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