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叔本華
網絡中流行著這樣一個詞:“外向孤獨癥”。
“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得很外向開朗活潑,出現在各種場合,活躍氣氛;但是他們內心卻又喜歡獨處,無論是在空無一人的房間,還是身處喧囂的鬧市,只有靈魂和人群分離,他們才能恢復精力。”
這樣的形容你認同嗎?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享受獨處的人確實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做得更好。認為自己是一個外向的孤獨者,可能意味你真的擁有比較好的社交能力。有學者做了調查發現,獨處不等于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相反,越享受獨處人際交往能力越強,而在擅長人際交往的人里,享受孤獨的人也是最多的。
為什么享受孤獨可以反映你的社交能力呢?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際交往能力,在生活中為了與別人相處得更好,情商高的人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成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樣子,將不好的想法和情緒隱藏起來。
如果一直處于人群之中,這些負面的情緒只會越積累越多,哪怕是和朋友出去游玩娛樂,也只是用好的情緒掩蓋壞的情緒。因此一段獨處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放下束縛做回自己,疏導走那些社交時積累的壓力。心理學家也發現: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獨處之后再進入人群, 心情會變得更振奮和警醒;,所以有時候選擇遠離他人, 以此釋放負向情緒, 有助于人們短期的情緒更新。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文尼科特認為,人們對獨處的態度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不懼怕孤獨甚至享受孤獨的人才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
對一個嬰兒來講,全部的安全感幾乎都來自于母親,母親是他的第一個人際交往對象,也幾乎是他的整個世界。只有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將母親代表的“安全”融合進自己的內部世界的人,才能發展起對孤獨的積極態度。這樣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會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漩渦,可以更加自信地探索世界,游刃有余地處理人際關系。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的的心理(didixinli),最靠譜最實用的心理學知識都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