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行為心理學理論系列的第四篇文章,主題是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簡介及其具體應用。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你將能了解到學習主動性、刻意練習、情境刺激的重要性。
斯金納簡介
斯金納全名為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英文名為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出生,是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他引入了操作條件性反應理論。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在約翰·華生編寫的《行為心理學2》中提到如下理論。
斯金納提出要注意區分“引發反應”和“自發反應”,繼而提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是一種在刺激控制下形成操作性反應的條件反射。這里的“操作”主要強調的是個體“操作”環境產生期待的結果。
在陳琦、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中提到如下理論。
應答性行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有機體被動地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操作性行為是由有機體自身發出的,最初是自發行為,這些行為由于受到強化而成為在特定情境中隨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經對比可知:操作條件反射屬于操作性行為,是自愿的;經典條件反射是應答性行為,是非自愿的。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具體應用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具體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提高學習者的主動性
由于操作性條件反射與學習者的自愿行為有關,是學習者對環境的主動適應過程,因此提高學習者的主動性,對操作性條件發射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我們要學習寫作,如果依靠外力作用強行壓制,就好比要求小學生寫日記交給老師批改,不是流于形式,就是很難長久,質量和效果也沒有保障。但是如果學習寫作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有想表達自己的動機,有寫作的興趣,有出書或者是擁有某個數量級粉絲的目標,那寫作這個行為就是我們主動發起的行為,即使沒有明顯的外界刺激,我們也愿意主動進行,那寫作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值得長久投入,并會努力堅持下去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有可能越寫越好。
由此可知,從學習動機、興趣、目標等方面著手,提高學習者的主動性,用內部驅動力去驅動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刻意練習,強化學習效果
操作性條件反射形成的關鍵是對刺激與行為之間的關聯進行持續強化。把“強化”這個關鍵點應用到學習上,就是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通過刻意練習強化學習效果。
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學習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學習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學習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性質的練習完全不同。
比如我們要學習寫作,最重要的是必須開始動手寫,不能光想不行動,得踏踏實實的按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練習邏輯結構、語言表達、修辭手法等寫作技能,從短篇開始,逐漸向長篇過渡。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做什么事都沒辦法一步登天。
由此可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關聯程度與強化程度有關,無論學習什么知識、技能,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才有可能有好成果。
重視相關情境的刺激作用
由于操作性條件反射與刺激有關,但是這些刺激又不明顯,我們很難觀察出到底是哪些刺激在起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與行為相關的情境的刺激作用。
比如我們要學習寫作,我們可以加入寫作訓練營,可以加入寫作愛好者群,可以在公共平臺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可以多閱讀各種經典書籍,可以把一些優秀作家作為學習對象,可以參加一些寫作沙龍等等。爭取多參與并體驗那些能對寫作大有裨益的情境,讓這些情境刺激我們堅持寫作。
由此可見,情境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與持續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是哪種外部刺激在起作用,那我們就用整個相關情境去刺激行為的發生與持續。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總結
對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總結。
從學習動機、興趣、目標等方面著手,提高學習者的主動性,用內部驅動力去驅動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關聯程度與強化程度有關,無論學習什么知識、技能,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才有可能有好成果。
情境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與持續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是哪種外部刺激在起作用,那我們就用整個相關情境去刺激行為的發生與持續。
我是心理咨詢師明月,會分享很多實用的心理學知識,關注我,你將能持續的獲取各種干貨技能,實現快速成長,點擊“關注”按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