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學會真正的儒、釋、道,都必須過心智系統這道關,始終處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即使把儒、釋、道所有經典倒背如流,也都沒有入門。
但是在從「第一套心智系統」向「第二套心智系統」轉換的過程中,初學者基本上會感受到來自「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巨大阻力,不解決這些阻力,心智系統是很難轉換的,那么,如何解決呢?我覺得要注意兩點:
初學者在練習的過程中,普遍帶有功利與著急的心態,希望能馬上見效,馬上就能用「第二套心智系統」,像孔子那樣能「一以貫之」,像王陽明那樣「隨感而應無物不照」什么都懂。
大家想一下,你習慣了用右手,現在要你學習用左手,你馬上就就能學會嗎?
這肯定不能,需要花很多時間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中,還不能著急,越是放松,學習進度越快。是不是這樣?
同樣,練習心智系統轉換也不能有功利、著急的心態!
功利、著急本身是第一套心智系統運行以后產物,帶著功利與著急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等于是一面強化第一套心智系統,一面又要轉換掉第一套心智系統。
這不矛盾嗎?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本來就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怎么才能向第二套心智系統轉換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我們要有「玩」的心態!
「玩」是每個人天賦的學習模式,小孩子的學習都是在「玩」中完成的。就連那些被認定注意力集中有問題的小孩,玩起游戲來,注意力也是高度集中的。
原因很簡單,「玩」就是人類天賦的學習模式。
我們只要觀察一下現實社會中,不管在哪個社會階層中,會「玩」的人,在TA所在的階層中,都是活得比不會「玩」的人要好。
會「玩」的人,學習能力更強!心態也更好!
所以,既然我們都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開始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那么,就讓我們用「玩」的模式,「玩」的心態開始練習吧。
這也是我們命名《心智玩家》的原因。
很多人長大了,可是忘了怎么「玩」,那就先恢復我們「玩」的天賦、天性吧。
心智系統轉換,換個角度來看,就好比,年輕的康熙皇帝要從權臣鰲拜手里重新收回皇權。
現實中,小康熙把鰲拜抓起來了。可是,在心智系統轉換中,我們可不能這么干,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本事、能量要比鰲拜強多了,來硬的,等于是讓鰲拜干倒鰲拜,這,怎么可能呢?
所以,正確的策略就是《大學》中說的「親民」,要學會感知外在意識、前意識,學會與外在意識、前意識溝通。
溝通什么呢?
告訴外在意識、前意識,心智系統轉換不是廢掉TA倆,而是讓TA倆「止于至善」,使之更完美,融入第二套心智系統。
而且,要讓TA倆明白,第一套心智系統更適用于那種生存條件很惡劣的環境,而在生存沒有危機的現實環境中,第一套心智系統運行起來是很累的,在現實中,第一套心智系統運行起來,也確實很累、很難,充滿了焦慮與困惑。
這些都要與外在意識、前意識溝通清楚……
人家一聽你不是要廢掉人家,而是讓TA們更完美,那自然會積極配合的。
這樣的溝通要經常做,在靜坐的時候,在休閑的時候,都可以進行這種「自說自話」的溝通。
這種溝通做多了,練習者會明顯感覺到,內心的阻力會變小、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