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的銅運,規模之大、道路之險、持續時間之長(184 年),在中國乃至世界運輸史上極為罕見。京銅運出會澤的方式,大體有兩條主要措施、兩條主要路線:兩條主要措施:一是實行兩路分運。將京銅數平均分為兩份,一份由東川府負責組織運力,由縣城經威寧、畢節、敘永運抵瀘州。另一份由尋甸負責組織運力,經宣威、威寧、畢節、敘永亦達瀘州。兩路運輸,人力易找,牛馬易雇,改善了東川府道路艱險和運力難雇的狀況。
二是開辟新的通道。清乾隆五年(1740 年),由于陸運途程艱險,云南巡撫張允隨大膽提出開辟金沙江水運的建議得到批準,于是從小江口象鼻嶺起到宜賓止,對金沙江全線進行疏通。江中巨石暗礁用火燒劈石方法清除,激流險灘處擴開疏平,船不能行處移銅上岸,避開險灘后又裝船水運。乾隆九年(1744 年)京銅正式由湯丹廠直運小江口,上船水運。然而好景不長,運銅船只不斷翻沉,損失嚴重,金沙江水運失敗。乾隆六年(1741),新修由縣城經頭塘、長嶺子、羅布古、硝廠河、卡基、巴圖、馬路、尖山,渡牛欄江后經昭通、大關、鹽津至宜賓再到瀘州。乾隆十九年(1754 年),東川知府義寧又開修由縣城經挖泥寨、龍王廟、黑土、紅石巖、迤車、朵格塘、江底,并在牛欄江上架橋通昭通之路。
兩條主要路線:會澤銅運古道,不同時期,主次不一,但大量“京銅”主要經過兩條通道運往京城。一條為陸路,由東川府城出發,沿金鐘龍王廟口子、五星鄉黑土、紅石巖、大橋鄉珊瑚樹、迤車、江底至昭通,再經昭通運至四川瀘州。另一條為水陸結合,由東川府城出發,經娜姑到巧家蒙姑,沿金沙江從水路運至四川瀘州。
京銅運至瀘州后,上船順長江到儀征,轉入大運河,到通州上岸,朝廷派戶工二部人員查驗后,領取回文,京運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