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飛
人的臉,一人一個樣,都是一張耐賞的畫,都是一本書耐讀的書。你走在大街上,瀏覽著萍水相逢的陌生面孔,同樣都能領略出其中的多層情感意蘊和人生密碼。你可以從一個少婦的臉上,讀出她生的是“小帥哥”還是“小靚妹”。不信,你可以試試,八九不離十。
有一次文友聚會,來了半數女同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開懷暢飲,無束侃談。我給幾位女賓的敬酒詞分別是,“代我向你老公和你們的小王子問好”和“代我向你老公和你們的小公主問好”。幾位美女咕咕唧唧,莞爾一笑,不約而同地問我:“你會相面哪,你怎么知道誰是男孩女孩?”
我鄭重其事地回答,相面那玩意兒是忽悠人的把戲,在下連天干地支都搭配不了,哪里會相什么面呀。不過,生男生女是寫在媽媽臉上的,明明白白,一瞧就清楚。既然大家感興趣,在下不妨就給諸位嘮叨幾點“所以然”。不過,需要聲明一下,這是科學,不是邪說;這只適應于有了孩子的婦女,不適應于孩子的爸爸父親。
首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在中華民族,重男輕女的思想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不是說消弭就能夠消弭的。盡管現代主流意識形態一直努力否定和淡化這個傳統的思想觀念,盡管大家的嘴巴上都認可和附和“男女都一樣”,但是在潛意識里,還是覺得生男孩子好。有了男孩子的媽媽,她的臉上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反映出一種欣慰、得意、滿足甚至驕傲的神色和光澤,想遮掩都遮掩不住,非表現出來不可。
其次,是孩子的性別對于母親的不同的生理影響。撫養男孩子與撫養女孩子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孩子六七歲以后,區別會越來越大。男孩子日常生活比較簡約粗略,外貌無須刻意打扮粉飾;而對于姑娘家可就大不同了,媽媽每天都要替她精心地梳洗打扮,從服飾到脂粉,樣樣都要在心著意,總希望閨女出門是朵花。媽媽在美化女兒的同時總會隨便要把自己打扮一番,所以,有女兒的母親往往耐老,容顏不易消退,即便到年過半百以后,面頰依然滋潤細嫩。男孩子的媽媽可就大不一樣了,只顧用心于伺候孩子和老公的吃穿上,爺兒們不講究修飾打扮,自己對于容顏也就疏于養護了,以致于,年輕巴巴的就皮粗膚糙,榮顏早逝。話又說回來,特別講究養顏的女士例外。
再次,是不同家庭氛圍的熏陶。而今,三口之家居多,要么“兩男一女”(父親、兒子、母親),要么“兩女一男”(母親、女兒、父親)。前者,在“男性化”強勢氛圍的影響下,母親勢必逐漸地被“男性化”,舉止言談往往越來越來粗壯無羈,甚至染上一些男性“語病”,原本固有的女性的含蓄溫雅柔情味道,所剩無幾,或完全被排斥干凈,平添了許多陽剛之氣或曰男人味十足。而后者則恰恰相反,“女性化”家庭氛圍會使母親更顯“女性美”,更加溫柔、文靜、細膩、俏秀,并“與時俱增”,直至五十六十仍閃耀著女性的柔美的光澤。
三者中和“評估”,人們會很容易從一個母親的臉上讀她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凡事都有個例外,特別是對于某些特殊職業的女性,如從事演員、模特、禮儀等工作的母親,環境氛圍不同于常人,尤其是必須精心“養顏”,更該另作別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