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能不能別再喊加油了,行不行啊!!!”
這是一個高中女老師在《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聲嘶力竭地喊出的一句話。
這句無奈又絕望的吶喊,來自于她的一個即將高考的學生。
這個學生平時對自己的期待非常高,而班主任老師給他定了更高的標準。
他覺得自己能考武大,班主任非要他考北大。
家長更是把“加油、加油、加油”每天都掛在嘴邊:
加油啊,孩子,你一定能考好;
加油啊,孩子,你是我們家唯一的希望;
加油啊,孩子,你絕對行的…………
老師、家長越是喊,孩子越受不了,越是喊,孩子覺得離自己期待的目標越來越遠。
終于,在高考的那天,他受不了壓力,把自己關在家里,決定放棄高考。
老師和家長急得在他房門前又是拍門,又是喊:“沒事的,你先出來,加油加油好好去考試!”
但是,房間里安靜得一點聲音也沒有。
老師和家長怕孩子出事,剛想去大力砸門的時候,孩子突然開了門。
他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木訥地看著大人們,終于喊出了那句話:“你們能不能不要再喊加油了,行不行!!!”
孩子的這聲吶喊,讓在場的老師和家長倍感意外。
“加油”,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句激勵孩子的話,然而在孩子的眼里,“加油”就是“不能失敗”。
鼓勵確實是好的。但過度的鼓勵,卻會帶給我們的孩子過度的壓力。
在孩子面露難色、困頓消極時,你的一句“加油,你行的”,或許就是摧毀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加油”的背后,是父母的高期待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即將中考的女孩,對她的老師說:
“老師,我既不想上學,也不想回家,我該怎么辦?”
經過老師細致的詢問與了解后,才知道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是有一個讓她感到窒息的媽媽。
女孩剛上初中時,媽媽就把幾所高中名校貼在女兒的床頭,并讓她好好加油,每天晚上看一眼,就能離夢想更進一步。
女孩看著這些離她的成績十萬八千里的名校,瞬間變得沒有了底氣與自信。
有一回她考得特別差,在戰戰兢兢地告訴媽媽各科的分數后,媽媽的臉瞬間黑了,但不一會兒又擠出笑臉告訴她:
“沒事的,還有時間去努力,加油,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
原本女孩希望媽媽能降低期望,然而,媽媽的一句“加油,你一定可以”,再一次將她釘在了名校的十字架上。
從那以后,每天在女孩睡覺前,媽媽都會到女孩的房間里,對女孩說一句“加油”,而不是“晚安”。
媽媽用自以為是的“糖衣炮彈”,試圖激勵孩子要努力,要上進。
但是,只要孩子夠不著,再甜的鼓勵,都是喂給孩子吃的苦藥;再好的激勵,都是在破壞孩子的自信。
當孩子的壓力大過自身的應對能力時,逃避和放棄就是孩子自我感覺最安全的外殼。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說過:
“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發展的現狀。”
父母的期望如果在孩子能夠得著的高度,再加一點正確的鼓勵,那么孩子一定能讓你收獲更多的驚喜。
過度的鼓勵,會破壞孩子的抗挫力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向她求助,她說自己的兒子最近情緒越來越暴躁。
做事一遇到困難或者挫折后,就會大哭、打人、用頭撞墻等。他的這一行為嚇壞了爸爸媽媽。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孩子的狀況,在做游戲時,張博士特意觀察了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情況。
當時他們在玩搭積木游戲,一不小心,孩子搭的積木倒塌了。
隨著積木倒下,孩子的哭聲也隨之而來,他坐在地上哭著說再也不玩積木了。
這時,媽媽立刻安慰說:“加油,寶貝,堅持,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聽了這句話,孩子竟然用力地推了媽媽一下。媽媽難堪地繼續安撫孩子:“媽媽幫你,你看這多簡單,媽媽做得到,你也可以呀!”
看到這里,張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空洞地給孩子加油打氣,這種鼓勵反而變成一種期待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導致情緒失控。
當媽媽完全無視孩子的沮喪情緒,一味地強調“多簡單”,只會強化孩子的挫敗感:這么簡單我也做不到,我真差勁。
如此,孩子便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里。
年齡小的孩子,會和案例里的孩子一樣,發脾氣、鬧情緒、抗拒再玩;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會懦弱、自卑、不敢再嘗試、甚至放棄自己。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這樣鼓勵孩子
負面的情緒不被理解、共情,鼓勵就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鼓勵孩子不能一味弱化問題,否定問題。
你很棒,一定能做到; 媽媽相信你可以,加油; 沒關系,多練幾次你就能做到……
作者:孟臣,多平臺簽約作者,人生路上,執筆取暖,煮字療饑。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