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明洪武釉里紅石榴尊之密-北京東正拍賣
明洪武(1368-1398)是景德鎮制瓷業承前啟后的發展時期,文獻記載“洪武二年,設廠于(景德)鎮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稱官瓷,以別民窯”[i]明宮廷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標志著宮廷陶瓷生產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之后開始走上正軌。
洪武官窯瓷器不書紀年款,瓷器生產繼承了蒙元時期的遺風。以尊、罐、瓶、碗、盤等大型器物為主。青花瓷器和釉里紅瓷器的燒制是這一時期瓷器生產的一大亮點。石榴尊為明洪武時期燒制的典型器物之一。因其造型酷似石榴,故形象地稱其為“石榴尊”。石榴尊多以花卉紋作為腹部主體裝飾,上下分別以如意云頭紋,蓮瓣紋、回紋,朵云紋為裝飾帶,紋飾層次可達十層,盡管層次繁多,卻繁而有序,主題鮮明。器物整體氣勢雄渾,反映出明初瓷器粗獷的藝術風格。
此件石榴尊敞口外撇,短頸,豐圓肩、肩部以下漸斂,近足微外撇,厚圈足。通體以銅紅料繪畫紋飾,下凹的棱線將器體自然凸起呈十二花瓣形,自上而下裝飾十層,分別為回紋、如意云紋、上仰蓮瓣紋內繪折枝花紋,朵云紋;腹部主題紋飾是在十二個花瓣形內配置十二組串枝花卉紋,有纏枝蓮花紋、扁菊花、牡丹和茶花等紋,其上又繪制一組如意云頭紋,內繪折枝蓮花紋,云頭形紋飾如同飄帶盤轉圍繞,既將二組紋飾區別開來,又使得紋飾不致過于呆板,增添了紋飾的動感;下部為仰覆蓮瓣紋,間以回紋裝飾,蓮瓣紋內分繪朵云紋及折枝花卉紋,足邊為卷草紋。整體裝飾雖然層次繁多,但主題紋飾鮮明。器物胎體厚重,型體飽滿、碩大,為明洪武時期的重器之一。
此類花卉紋石榴尊存世品不足十件,多藏于國內外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見圖1)、上海博物館(見圖2)、日本大阪東洋陶瓷館、日本梅澤紀念館、大英博物館、瑞士保爾藝術館等,鮮有個人收藏。此外,天津博物館還藏有一件釉里紅松竹梅紋罐,亦屬此類風格。
石榴尊高度一般在50-60厘米,器型較大,成型難度極高,正因如此,其胎體首先采用分段制作,再統一對接燒制而成。因此一件器物常以口、上腹、下腹、足部四部分對接而成。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由于胎、釉收縮率不同,對接痕跡往往在器表都能看出來。由于對接成型工藝尚未成熟,因而會出現斷裂或口部缺失的現象,這一特征恰恰反映出元末明初大型瓷器燒造不成熟的特點。
這件釉里紅瓷器呈色略泛灰,呈豬肝色,這種現象與洪武瓷器的特點相符。釉里紅呈色穩定性極難掌握,對燒制的溫度和窯內氣氛要求嚴格,稍有不符,便會出現釉里紅呈色偏灰、褐的現象。存世的釉里紅官窯瓷器中不乏此類器物存在。
從紋樣上看,洪武釉里紅器物,沿襲了元代創造的線繪裝飾技法,使得紋飾表現更為精細。洪武釉里紅花卉紋石榴尊,所繪主題紋樣多以四季花卉紋為主,有纏枝蓮蓮花紋、扁菊花、牡丹和茶花,扁菊花紋較為多見,成為這一時期瓷器的裝飾特征之一。類似的裝飾紋樣同樣出現在青花器上。這些花卉紋飾,應是明洪武官窯瓷器的典型樣式。
《大明會典》記載“明洪武二十一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ii]
明初各地王公大墓中釉里紅器極少見,表明釉里紅瓷器是明朝宮廷御用瓷,在明初只有皇室方可使用,且不輕易賞賜。這一點從景德鎮御窯廠考古發現也得以證明。當地窯址出土的釉里紅和青花器顯然是當時燒制的產品不符合要求,不準進入宮廷,也不能流向民間,采取就地打碎掩埋的方式處理。
釉里紅石榴尊原應有蓋,然蓋不易保存,故幸存者寥寥。這種瓜棱形石榴尊燒制難度大,裝飾紋樣繁復,在同時期的器物中堪稱為上品。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員 鄭宏
[i]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五,“景德鎮歷代窯考·明洪武”。
[ii]《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窯冶·陶器。
圖1 釉里紅花卉紋石榴尊,明洪武時期(1368-1398年),故宮博物館藏
圖2. 釉里紅花卉紋石榴尊,明洪武時期(1368-1398年),上海博物館藏
明洪武 釉里紅四季花卉紋瓜棱石榴尊H 57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