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為魁”這句話是南宋人葉寘說的,南宋人對北宋充滿了懷念和敬意。
一個飽讀詩書的民族被一個騎馬的“粗人”趕得渡江而另建家園,家當丟得差不多了。
所以另一個南宋人周煇也對汝窯發出了“近尤難得”的感喟。
汝窯高就高在瓷器燒造時包含了哲學思考,
北宋的皇帝及師傅們在文化需求上都不是等閑之輩,
他們已發現瓷器可以更多地肩負使用之外的文化責任。
歡迎關注公眾號:藏家天下
誰知汝窯燒造成功后好景不長,徽欽二宗還沒欣賞完就丟失了江山,后來還丟了性命。
南宋人把對祖宗的懷念寄托在為魁的汝窯瓷器之上,實屬正常。
一千年來,汝窯的經歷已成為故事傳奇。
怎么欣賞汝窯瓷器,汝窯究竟好在哪兒?
汝、官、哥、定、鈞窯世稱“五大名窯”,汝窯居首,
這是因為汝窯瓷器的釉色獨一無二,其它瓷窯都燒不出來。
我們一般稱其為“淡天青色”。
雖然嚴格說來,每一件汝窯瓷器的釉色都不完全一樣,
但基本都是趨向淡天青色,這是汝窯瓷器受到人們器重最關鍵的地方。
北宋中期 青釉印花海水游魚紋瓷碗 1998年清涼寺汝官窯遺址I區出土
汝窯最初燒造刻花青瓷,屬于耀州窯系。
在它之前,陜西銅川耀州窯在五代到北宋初燒過類似天青釉的瓷器,汝窯瓷器的釉色可能受其影響。
北宋汝窯青瓷雙魚小洗,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青釉汝瓷是北宋徽宗時期供宮廷使用的高級青瓷,
當時燒造青瓷的窯場很多,朝廷為什么會選中汝瓷,我們懷疑可能與宋徽宗崇信道教有密切關系。
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適中,不慍不火,內斂,不張揚,
在視覺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體現了傳統文人的審美,
所以這次展覽的名稱就定為“清淡含蓄”。
另外,道家以質樸、樸素為美,這種釉色也適合道家在顏色上對美的捕捉。
南宋人葉寘撰《坦齋筆衡》載:
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說明北宋時唐、鄧、耀州都燒造青瓷,但唯獨汝瓷的釉色被認為最理想。
離寶豐縣清涼寺不算很遠的汝州市還有一個窯,名曰“張公巷窯”,也燒造青瓷,但其典型產品的釉色趨于豆青色,
跟汝窯青瓷的釉色不太一樣,可能主要還是與所用原料不一樣有關。
宋汝窯青釉盤
天青釉汝瓷主要燒造于宋徽宗時期,徽宗皇帝對藝術特別精通,
他本身就能寫會畫,又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適合他的審美趣味。
文獻里說汝瓷被選作宮廷瓷,系“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認真分析后,我們發現這個理由不能成立。
有芒,就是瓷器口邊沒有釉,
但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燒造口邊沒有“芒”的瓷器,
所以“棄定用汝”應該不是這個原因,主要還是與徽宗皇帝的審美趣味有關,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崇信道教的帝王,他不喜歡定州白瓷的顏色。
后來,汝瓷釉色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人認為最美的一種釉色,成為被模仿的楷模。
明代宣德和清代雍正至道光,景德鎮御窯廠均曾仿燒汝釉瓷器,雖然不是百分百到位,但釉色也很美。
汝窯瓷器,最主要的幾個特點即:
1、香灰色胎、
2、淡天青色釉、
3、芝麻掙釘、
4、冰裂紋。
香灰色胎:指汝窯瓷器的胎色,就像我們家里燒香時落下的香灰顏色。
淡天青色釉:如前文所述,這種淡天青色釉非常難得,窯內的位置、溫度和氣氛都會影響最終的釉色。
雖然有一個標準,都想燒成那樣完美的釉色,但事實上卻不可能。
燒窯太復雜,不同的窯位,溫度、氣氛不一樣,
瓷器燒成后的釉色就會有變化。
比如說,有的器物的蓋和器身分開燒成,二者釉色就明顯不一樣。
北宋汝窯青瓷丙蔡款盤
芝麻掙釘:除了瓶、盞托等少數器類采用墊餅墊燒致使圈足底下無釉外,絕大部分器物采用的是“裹足支燒”。
即器物底部滿釉,這樣就不可能用墊餅來墊了,
否則,燒成后器物跟墊餅粘在一起就拿不下來了。
歡迎關注公眾號:盛世藏典
因此,就采用小支釘支在底下的方式。支釘分兩種:
一種是環形,上面帶支釘;
另一種是餅形,上面帶支釘。
支釘一般是三個或者是五個。
燒完以后把支釘敲掉,就留下細小釘痕。
支釘痕像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狀,絕大部分都不是很圓,所以叫“芝麻掙釘”。
冰裂紋:汝窯瓷器釉面普遍有開片,片紋不一,最漂亮就是那種一層一層魚鱗狀的斜茬開片。
汝瓷釉面開片的聲音非常好聽,開片聲像風鈴一樣清脆。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片會不斷出現,
剛出窯時開的最厲害,因為窯內的溫度較高,出窯后遇到常溫,溫差比較大。
之后,瓷器在流傳過程中,遇到冷暖變化時,釉面仍會不斷開裂,只不過開得沒這么厲害了。
據庫房老師傅說,在瓷器庫工作的時候,
如果環境特別安靜,沒有雜音,偶爾會聽到“呲兒”一聲,那就是瓷器釉面的開裂聲。
瓷釉開片都是隨機的,自然的,人很難干預控制,所以叫“自然天成”。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有一位名叫徐兢的人奉宋徽宗之命出使高麗,
回來寫了一本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談到在高麗的所見所聞,包括高麗青瓷。
12世紀高麗蓮蓋青瓷執壺,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書中提到“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
高麗人稱之為“翡色”。
高麗青瓷模仿汝窯,造型和釉色都很接近。
宋代以后直至今日對汝窯瓷器多有仿制,而且仿品不能小覷,其中有不少精品。
十二世紀高麗窯青瓷長頸瓶-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景德鎮御窯廠都有仿燒汝瓷,
仿得最好的還是雍正、乾隆朝,釉質雖沒達到與北宋汝窯瓷器完全一致,但也非常漂亮、優雅。
如雍正仿汝釉雙耳扁壺和乾隆仿汝釉雙系魚蔞尊等,都堪稱代表作。
清雍正仿汝釉如意耳扁瓶-北京故宮藏
清乾隆仿汝釉雙系魚簍式尊-北京故宮
在宋代瓷器中,汝瓷最難模仿,很難達到百分之百,即使現在也做不到,只能說是接近。
仔細觀察清代宮廷畫家所繪《胤禛妃行樂圖軸》的畫面內容,
我們會看到博古架上放了兩件汝窯瓷器,包括右上角露了一部分的三足樽承盤,還有文獻上叫“貓食盆”的水仙盆。
乾隆皇帝說“斯窩猧真不當”,就是說不應該用來喂貓。
北宋時它是養水仙的實用器,后來便作為藝術品陳設了,根本不舍得用。
流傳下來的汝窯瓷器有一些在清代宮廷中會擺出來,
但大多數還是存放在庫房里。
這些瓷器,乾隆皇帝基本都過過手,
他寫了近200首詠瓷詩,其中詠汝窯瓷器的有19首。
如果他沒看,就不可能作出詩來。
而在現今老派的藏家心目中,宋瓷乃陶瓷最高境界,
不是元明清三朝可以媲美的,尤其乾隆時期繁花似錦的官窯,
在美學上與素雅的宋瓷,尤其是汝窯,官窯等不可同日而語。
宋瓷曾是陶瓷價格上的峰巔,代表了那一代藏家的修養;
一千年來,汝窯的經歷已成為故事傳奇,
而傳奇現今還在續寫......
2012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
有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天價2.0786億港元成交。
2017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直徑13cm,以2.6億港元拍出,包括傭金在內為2.943億港元成交。
刷新宋瓷紀錄,讓汝窯再度為魁,也是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