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道
古人說:“善事兄長曰悌”。在此則擴(kuò)充為兄弟姊妹之間,和睦相處,親敬友愛之道。即是悌道。兄弟姊妹本為同一父母所生,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姊妹。悌道也是出于天性之自然。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所以孝悌都是天性所固有的。如人在幼童時期,同在外邊和小孩們玩耍,如果有人欺負(fù)他哥哥,弟弟一定要幫著哥哥,誰教他這樣呢?這便是天性之自然。即使弟弟無力幫哥哥去打?qū)Ψ剑惨欢ㄔ谂赃吙奁H欢苄珠L大了,便不一定那樣親熱和睦了。這是為什么呢?有的人認(rèn)為父母偏愛了,生嫉妒心了。尤其結(jié)婚之后,便明顯地分心眼了。
兄弟之間不和睦的主要原因,不外袒護(hù)妻子,或爭分財物,或妯娌間相互矛盾。尤其是為了爭分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更有甚者,引起同室操戈,后果不堪設(shè)想。其主要根源,不外乎受貪心的驅(qū)使與性情的暴烈。什么兄弟本是一母同胞,情同手足等等大道理,完全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惹得老人生氣上火,痛心疾首,毫無辦法。由于兄弟失和,當(dāng)然妯娌不睦。為了爭分家產(chǎn),有傷天倫,這樣的夫妻還想培育出理想的下一代,豈不是緣木求魚!
致使老人哀嘆晚年之凄涼,兒子們輪流供養(yǎng),生活得不到安定,經(jīng)常面對晚人難看的臉色,實無異于乞討,這不是由于悌道不盡而累及孝道嗎!
欲盡悌道,其關(guān)鍵在于一個“讓”字。朝陽縣李子和是盡悌道的典范,他相信鳳儀先生的話,曾三次讓產(chǎn)給哥哥,無怨無悔,以全悌道。先生道:“李子和因為把悌道行真了,所以后來有那么大的光輝。”
先生說:“道是在于對面,其在自身為本,本立道自然生。為兄的,但問兄寬否,不問弟忍不忍,為夫的但問自己義不義,不必問婦之順不順,這樣就是‘本立道生’”。
姊妹之間,也同樣有互相愛護(hù),彼此關(guān)懷之悌道,使父母放心,不牽掛,正是直接盡悌,間接盡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