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2017年已過去一半,這半年里,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政策不斷出臺,各界議論紛紛,農村土地越來越值錢的聲音被炒得沸沸揚揚。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見稿)、中央一號文件、國土資源公報等文件在上半年相應出臺,宅基地流轉、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征收等土地政策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總之,土地利好消息不斷,農村發展前途無量。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明確規定允許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但退出的限制非常嚴格,只有村民“進城居住”才可以有償退出宅基地,退出的宅基地只能由村集體回購且只能用于有限的指定用途,不得自行轉讓。
同時,農村宅基地只能在本集體內部轉讓,但轉讓之后,不能再批宅基地了。(宅基地轉讓與退出的概念不一樣哦!)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見稿)中,土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構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也可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或者抵押。換句話說,集體土地進入建設用地市場,不再必須一律先通過征收變成國有土地。
除此以外,只有本來就屬于建設用地的集體土地才可以入市,而即便是未來土地利用規劃發生改變,集體土地被規劃為建設用地也不可以入市。
即便是已有的建設用地,也只有其中的經營性建設用地才可以入市。而事實上,中國農村的建設用地中,宅基地即至少占70%以上,另外還有部分鄉村公益用地,從而剩下的所謂經營性建設用地所占比例很小。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見稿)中,補償標準和征地程序有所改進,補償的具體操作基準由原來的原用途平均年產值的若干倍,改為相對更合理的片區綜合價,將比此前征地補償金更高。
此外,征地程序也有所完善:要求地方政府在申請征地之前必須先公告并聽取被征收人意見,并要求征收的實施要遵循“先補償后搬遷原則”。
2017年的土地確權政策是基于往年土地政策表述不夠清晰的前提下,進行第二次的產權明晰,其直接目的也是為了規避在土地使用上的過多糾紛而導致經營不善,直接損害農民利益。所以,2017年土地確權更嚴格要求農民完成確權必須同時擁有“四證”,即:1、房屋產權證(這是土地確權的基礎證書);2、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書(這個證書最重要);3、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證(這個證并不發到農民手里);4、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
截止日前,已經有不少地方完成了土地確權工作,并已召開了確權登記證書發布會。到2018年,全國土地確權工作將完成。
2017年5月4日,《2016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出爐。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土地成績單有以下幾個特點:農村耕地面積減少態勢趨緩,但平均質量總體偏低;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創7年新低;城市地價全面飄高,住宅地價尤甚;土地違法成本升高,違法案件減少;民營企業在土地測繪等方面作用越來越大;土地災害發生增多,危害更大。
《公報》土地數據預報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耕地面積為13495.66萬公頃(20.24億畝),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29.30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4.35萬公頃,相當于43萬農民流失了耕地。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頒發拉開了新的一年農村土地改革的序幕,文件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工作主線,包含了六大土地政策:
1.進一步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推進宅基地制度等改革試點;
2.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合理安排農業農村各業用地;
3.加快土地流轉進行適度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4.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推進土地兩權抵押貸款試點;
5.集中治理農業土壤環境突出問題,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6.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宅基地一戶只能申請一處,然后在該地塊上建房,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一戶多宅,一戶面積超標暫時不予回收,同時也不予確權登記,以后涉及征地拆遷,不能享受征地拆遷補償。在農用地違建將進行拆除,并責令戶主限期繳納罰款。除此以外,農村村民出賣、出租房屋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