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木偶戲(又稱鬼仔戲、鬼兒戲、公仔戲、木頭戲),湛江及粵西有點年紀的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于70后80后甚至90后來說,木偶戲是童年時的美好回憶,是從小到大割舍不了的情懷,在方言里感受生活,在戲里回顧歷史,體驗人生百態(tài)。
小時候,村里在節(jié)慶、年例、誕期、酬神還愿或是什么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常常會在晚上做公仔戲。粵西的公仔戲一般是三個人一個團,一人敲鑼打鼓,二人對唱,雖然都是男人,但也會唱女聲,而且聲音抑揚婉轉(zhuǎn),頗有梅蘭芳之風范。藝人們一唱就是幾小時,好像從沒出現(xiàn)過忘詞或跑調(diào)的情況,佩服他們的記憶力。
我和小伙伴們經(jīng)常跑到幕后玩這些木偶,老板發(fā)現(xiàn)就追打,孩子們又一哄而散。每到唱戲的時候,還就會有一些村民在下面賣一些零食,比如沙子炒的花生、木葉搭、蛤簍餅等。路過的小孩眼饞伸直了脖子,直勾勾地盯著這些美食,長輩看了于心不忍,就會給小孩買一份解解饞。就這樣,一邊吃零食,一邊看公仔戲,就成了農(nóng)村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之一了。
以前在霞山住的時候,在漁業(yè)公司和紅新市場之間一小塊空地上,每次有公仔戲的時候,我都會看一陣;自搬到赤坎后,由于比較忙,看公仔戲的機會也少了。前兩年專程和朋友去赤坎水仙廟看鬼仔戲,唱戲的是三個坡頭人,他們在湛江木偶戲行業(yè)中可以說是“老戲骨”了。
赤坎水仙廟的吳川鬼仔戲
聽三位藝人介紹,行情好的話,他們每年可演200多場,夜場居多,每場演出一般3小時,三個黃色大木箱裝著所有行當,輾轉(zhuǎn)南三、臨近的麻斜、乾塘、龍頭、官渡等地獻藝,遠的還到黃坡、廉江。演武打場面最吃力,手腳配合還要跟上鑼鼓節(jié)奏;演出價一場有600元-1000元,3個人分。
如今,在坡頭鎮(zhèn)大約有20來個木偶戲班、80多個民間藝人,但逐漸有人因年老多病或別的原因退出這一行。專職的藝人普通老齡化,有50后60后70后,但從業(yè)的年輕人少之又少。90后只有臨時兼職的幾個人,而且只是做一些幕后工作,并不擔任幕前表演。
除了這種木偶戲三人組,吳川那邊還有一種單人木偶,一個人又打鑼鼓又唱戲,一個人做幾個人做的事,功底深厚,絕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所以有人說,單人木偶戲是“一二人可變千軍萬馬,三四步可變?nèi)f里疆場”。這種單人木偶戲,上個世紀粵西農(nóng)村地區(qū)七十年代最流行,那時沒有電視看,生產(chǎn)隊就請一個藝人來做木頭戲,用大米和番薯當工費,一唱就唱一個月,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百看不厭。這種單人木偶戲,表演難度更大,在世的藝人已經(jīng)寥寥無幾了。
單人木偶戲
湛江及周邊地區(qū)的木偶戲為什么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兩三個人,有的是多人唱大戲呢?今天我們就從木偶戲的歷史講一下原因。
木偶戲的最早起源在中原,在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湛江的木偶戲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跟逃避元軍追殺有關(guān)。從族譜可見,約有70%的湛江人祖先是福建人,在南宋末年為逃避元軍追殺而遷入湛江及周邊地區(qū)。福建南宋遺民本是源自中原,他們遷入粵西地區(qū),帶來了中原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就包括木偶戲。另一種說法跟經(jīng)商有關(guān)。據(jù)傳明萬歷年間,福建商船到吳川經(jīng)商,帶來布袋木偶(又稱指頭木偶),吳川及粵西的說唱藝人也開始仿制,組班演出。總之,木偶戲從福建傳來,這是大家公認的。
明朝末年,粵西的木偶藝人巧妙地在木偶上安裝身竹、手竹,同場人物插在演區(qū)木架上,操作方便,表演靈活,這就有了小型杖頭木偶,由單人操作。裝備很簡單,每班有30厘米大小的小杖頭木偶20-30個,一擔箱子,走遍四鄉(xiāng),表演操作,唱念對白,敲鑼打鼓,武戲文戲,均由一人完成,可謂技藝高超。
后到了清初,木偶藝人嘗試把木偶改大,高度約50-60厘米,操作改為2人,小型雙人杖頭木偶班就逐漸出現(xiàn)。這種木偶班有簡單的布景,木偶造型較為美觀,操作起來活靈活現(xiàn),深受群眾的喜愛。
藝人操縱木偶
清嘉慶年間,廉江一位黃姓藝人采用簕古頭(湛江盛產(chǎn)的一種野生植物)制作土二胡伴奏,音色粗獷深厚。后來他的兒子又加上之弦(或月琴)、笛子、嗩吶及高邊鑼、鈸等樂器,戲班人數(shù)增加到6人,開創(chuàng)木偶戲配有音樂伴奏的先例。這種中型木偶班迅速發(fā)展,當時廉江、遂溪等地就先后辦起30多個班,僅廉江曲龍村就有8個班。
清道光年間,木偶戲的班子更加大型,木偶分臉譜行當,表演操作分角色,演員各有專長,配上服飾、道具、布景、樂隊伴奏等,每班人數(shù)有15-25人,表演更加成熟。到了清末,粵西的木偶藝人再次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木偶活眼、活口、活頸、流血、斷頭等機關(guān),設(shè)計出木偶大花臉上的活動獠牙、丑角的伸縮頸舌,表演時更加栩栩如生,令人贊嘆不已。
湛江木偶戲在民間有多種叫法,按唱腔和語言劃分,有“吳川鬼仔戲”、“黎戲木偶”(原稱“海南黎”)、“涯歌木偶”、“白戲木偶”、“粵劇木偶”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湛江木偶藝術(shù)達到鼎盛時期,中小型木偶班遍布各地,遂溪、廉江、吳川不少圩鎮(zhèn),如黃坡、安鋪、那梭等,每到農(nóng)閑或春節(jié),木偶班云集表演,猶如趁圩趕集,所以也叫“木偶圩”。
那個時候,粵西的木偶戲班不僅在本地表演,有的還到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等地演出。不過,自1937年抗戰(zhàn)開始后至1945年,由于戰(zhàn)亂,湛江木偶藝術(shù)日漸衰落,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再次如雨后春筍般復生,到北京參加匯演,并被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大師高度評價。1960年,以粵西木偶團為班底的中國木偶劇團到羅馬尼亞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戲、傀儡戲聯(lián)歡節(jié),演出《孫悟空三調(diào)芭蕉扇》,獲得銀獎,為祖國爭了光。
多姿多彩的木偶角色
盡管湛江木偶戲曾經(jīng)有輝煌的時刻,但現(xiàn)在卻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面,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后繼無人,在未來數(shù)十年間有著失傳的危險。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且不說傳統(tǒng)的粵劇、雷劇場面更加熱鬧好看,流行歌曲、舞蹈、魔術(shù)等現(xiàn)場表演也更加精彩。從日常娛樂方面,電影、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已經(jīng)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滿足精神需求,且花費的費用更低。木偶劇的劇本故事較為老舊,觀念較為傳統(tǒng),唱詞半文半白不易聽懂,很難得到年輕人的喜愛。
另外,由于觀眾越來越少,木偶戲市場一直在萎縮(一般是做戲給神看),藝人的收入也越來越低,在房價物價高漲的今天,難以滿足一個家庭養(yǎng)家糊口的需要。因此傳統(tǒng)木偶戲很難招到傳人,這一代50后60后的師傅老去之后,能唱會演的80后90后學徒少之又少,更別說00后了,估計很多青少年連木偶戲是什么樣子都搞不清楚。
有關(guān)專家認為,為了挽救湛江木偶戲這項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除了政府積極扶持引導發(fā)展外,民間組織也可以到處宣傳和藝演,以便獲得觀眾的認可,并借此帶動一些青年人學習和繼承此項文化遺產(chǎn),發(fā)揚光大木偶戲的藝術(shù)精神,讓此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傳承。目前湛江木偶戲已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木偶戲走進小學
由于現(xiàn)代社會與過去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完全不同,木偶戲想要得到傳承,也得跟時代接軌才行。在這里我提幾個小小的建議——
一是要建立木偶戲的網(wǎng)站和手機APP,讓年輕人在網(wǎng)絡(luò)上能輕松看到木偶戲,讓大家了解這一傳統(tǒng)藝術(shù);
二是要編寫一些切合時代和時尚的劇本,添加一些新的角色,讓青少年產(chǎn)生興趣;
三是要將木偶人的制作和表演進入小學和初中,請老藝人傳幫帶,成立木偶戲興趣小組或小戲班;
四是可以在網(wǎng)上制作一些木偶戲的電子游戲,將傳承與娛樂合為一體,更容易讓年輕接受這一傳統(tǒng)事物;
五是利用國家補貼或民間集資,開設(shè)公益性的木偶戲傳承培訓班,吸引有興趣的年輕人成為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