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不得不說的“冷知識”
◎董問博
鑒賞詩詞,好像在歷史的光影中漫游,又宛若與詩人詞人對坐,聽他們娓娓道來不同的人生遭際、別樣的內心情思,以及一些社會風尚、前朝典故。詩詞中有些詞句,后人詮釋時會產生誤讀,還有些詞句用現在的意思解釋不準,我們需要追根溯源,方能明白究竟。詩詞中有許多“冷知識”,本期拋磚引玉,列舉其三。
★李白的“郁金香”
客中①作
【唐】李白
蘭陵②美酒郁金香③,玉碗④盛來琥珀⑤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⑥,不知何處是他鄉。
【題解】
這首詩一改游子客居他鄉的悲愁之情,通過寫主人的熱情,表達出游子雖然身是客但是不覺身在他鄉的樂觀情感。字里行間表現出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也從側面反映出盛唐包容繁榮的氣象。
本詩中“郁金香”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郁金香花,郁金香花是20世紀80年代才引進中國的。李白這首詩中的“郁金香”實則是中藥材“郁金”泡制的美酒所散發出來的醇香。在品讀詩的時候不能曲解。
【注釋】
①客中:指旅居他鄉。
②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一說位于今四川省境內。
③郁金香:散發郁金的香氣。郁金,一種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黃色。
④玉碗(wǎn):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⑤琥珀:一種樹脂化石,呈黃色或赤褐色,色澤晶瑩。這里形容美酒色澤如琥珀。⑥醉客:讓客人喝醉酒。醉,使動用法。
【賞析】
蘭陵佳釀、色澤凝滯、口感醇香,加以玉碗裝斂,讓飲酒這一行為更具有意趣,詩人看在眼里,美在心上。李白對酒情有獨鐘,李白的詩歌,寫酒以及酒宴的不勝枚舉,為什么這一次飲酒能忘卻思鄉別緒呢?
第三句中“能醉客”道出了玄機,這里“客”指的是詩人自己,是相對于主人來說的。因為主人熱情好客,讓詩人忘記了自己“客”的身份,完全沉醉在美酒盛宴之中,自己思鄉的情緒也被歡愉場面沖淡消解,所以才生出不知自己身是客,忘記鄉愁的感慨。這里,從側面表達出主人的熱情。
題為《客中行》,本以為寫客愁,詩人卻反彈琵琶,寫得如此歡樂,從中可知李白的不羈性格,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盛唐的繁華氣象,時代感很強!
★晏殊的“楊花”
踏莎行·小徑紅稀
【宋】晏殊
小徑紅稀①,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②。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③,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題解】
此詞為我們描繪了暮春的景象,上闋選取的環境是郊外,描繪了一幅芳郊暮春圖;下闋選取的地點是院內,寫出了院內之景。結句選取了斜陽照深院的景象,流露出淡淡的愁緒。
這首詞中有一個意象“楊花”,很多人以為是楊樹的花,其實誤讀。楊花指的是柳絮,楊花的輕柔飄飛,遷客騷人、天涯游子跟楊花的經歷頗有幾分相似,所以常用楊花寄托哀思。
【注釋】
①紅稀:花兒稀少。紅,指花。
②陰陰見:暗暗顯露。
③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
【賞析】
上闋寫郊外之景。小徑旁,花兒稀少,只能窺見幾個星星點點的花瓣,滿眼綠色,嘉木繁蔭,幽深一片。綠肥紅瘦的場景標志著春天將要消逝,夏天即將來臨。步履從小徑路過芳郊移動到高臺,一路走一路觀景,彼時,空中楊花漫天,詞人用“春風不解禁”表面上嗔怪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的行為,讓它四處飛散,實則暗含無計留春住的悵惘。這句明為春風不解禁楊花,實則是楊花飛舞送春歸,表達的實在巧妙。
下闋寫院中之景。“翠葉藏鶯”寫綠葉濃密,隱藏了黃鶯的身形,與上闋“樹色陰陰”相呼應;“朱簾隔燕”寫出了燕子因為朱簾所擋,無法進入室中,由此寫出室內之景,香爐內煙氣繚繞,與浮動的空氣糾纏,飄散,漸漸融為一體,消失不見。午睡醒來愁夢未醒,酒困未消,迷迷糊糊中發現日已黃昏,只見斜陽深院不見伊人,悵惘之情更甚。 這首詞情思細膩纏綿,寫景流麗細致,讀起來頗有韻味。
★蘇軾的“逆旅”
臨江仙·送錢穆①父②
【宋】蘇軾?
一別都門③三改火④,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⑤。無波真古井⑥,有節是秋筠⑦。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題解】
本詞是贈別之作,又是一首豪放詞。詞句一改送別詩詞離愁感傷、哀婉纏綿之氣,寫得既有情韻又有理趣。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感受詞人蘇軾灑脫豪放的心性,亦可窺見宋代詩人詞人的理性魅力。當然,這首詞中,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深情,也寫得深沉細膩,力透紙背。
此詞中“逆旅”的“逆”不是逆境之意。逆:古語中為“迎接”;旅:旅人、行者。“逆旅”引申為旅店的意思,是我國古代對旅館的別稱。
【注釋】
①錢穆:名勰,又稱錢四。元佑六年春,錢穆赴任途中經過杭州,蘇軾作此詞以送。
②父:是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
③都門:是指都城的城門。
④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⑤春溫:是指春天的溫暖。
⑥古井:比喻內心恬靜,情感不為外界事物所動。
⑦筠:竹。⑧顰:皺眉頭。
【賞析】
詞的上闋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蘇軾與錢穆二人就友情深厚,元祐三年錢穆知越州,蘇軾賦詩贈別。一別經年,此次杭州邂逅,心生歡喜自不必說,相見的歡愉如春陽和煦,更值得感慨的是,二人都能堅守初心,以道自守。上闋寥寥數語,先著意于時間點,回憶別離經歷,再著意于空間點,抒發仕途多舛時的豁達與樂觀。上闋既贊頌友人兼濟天下的精神,又寫出了自己獨善其身,松柏操守的心性。主與客兩相對照,又殊途同歸,表現出主客之間志趣相同的情懷。
詞的下闋寫月夜送別。“孤帆”“淡月”“微云”是送別的環境氛圍,可謂凄清幽冷,渲染分別時濃濃的惆悵之情。但下一句語意一轉,由哀愁轉為曠達。離別本是常事,所以不用悲愁,這正是蘇軾宦海沉浮后鍛煉出來的心性。我們從中對蘇軾曠達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為后面兩句張本。
最后兩句是詞的高潮之作。從這些帶有哲理意味的詞句中,我們讀出了蘇軾隨遇而安的曠達,超然物外的灑脫以及隱隱的惆悵和對自己仕途不平的無奈。
古詩詞中的“冷知識”還有很多,這里舉出三例,旨在告訴讀者:我們在讀詩詞時,遇到難以說清的內容,不能主觀臆斷,而是要借助工具書,借助典籍,盡可能準確地領會詞意,當一些冷知識了然于心的時候,我們無形中就提升了文學素養,長此以往,古詩詞鑒賞能力必然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