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曬我的眼睛 / 把我的眼睛曬黑。(于夢凡《太陽和眼睛》)
燈把黑夜 / 燙了一個洞。(姜二嫚《燈》)
晚上 / 我打著手電筒散步 / 累了就拿它當拐杖 / 我拄著一束光。(姜二嫚《光》)
將這些詩細細讀來,宛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全新的世界里,我們被領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太陽、月亮、燈光、黑夜……
領路人小小的掌心將溫暖傳遞,純粹的眼神中滿是真誠與好奇。我們不禁赧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喪失了那份天真?
三歲的于夢凡、六歲的姜二嫚、八歲的鐵頭、八歲的朱爾……“小詩人”們的70多首詩近期出版了,出乎意料的,這本《孩子們的詩》竟感染了無數成年人。
他們的詩被大量轉發,慰藉了許多人的心,也引發不少討論。
讀詩時間
魚湯
我對魚說
來吧
來岸上吧
辭掉你水中的工作
在旅游中升華自我
告別那水中的污濁
讓天空凈化你的魂魄
魚對我說
如果我信了你的心靈雞湯
今晚我就會變成魚湯
期末總結
1、有本事沖我來,別在家長會上嚇唬我爸!
2、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我覺得我媽生二胎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3、這場考試對于我的意義就是,知道了班級到底有多少人。
4、期末考試不給老師們露一手,他們還真以為自己教得好。
貓
姚銘琦 | 十二歲
所有的貓都當過人類
敏感且自尊
獨立而莊重
它們有很多時間專注發呆和觀察世界
還可以把身體繞成一圈
用尾巴遮住眼睛
不看這個人間
等待
石薇拉 | 十二歲
沙發上
一個女人優哉地吸著煙
另一個女人
悠閑地玩著手機
還有一個
十一歲的小女孩
在翻滾
誰也看不出
她們在焦急地等待
皺紋
謝欣 | 八歲
爺爺年紀大了
他的臉上
布滿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
平靜的海面
一陣微風拂過
蕩起層層波紋
大海是不是也老呢
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他們的語言簡單純粹,穿越世故復雜,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
孩子們沒心沒肺地笑著,寫的詩和花兒一樣,當我們被現實磨得皮糙肉厚,看到他們,心就化了。
微博上@藏柯說:看著他們小時候的天馬行空,在迷蒙與斑駁中想起最初的自己,也就不累了。
“孩子們的詩太美了,那些都是成年人寫不出來的?!边@是這本詩集吸引人的地方所在。
《孩子們的詩》是孩子們送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他們和這些詩,讓每個成年人得以找回一點赤子之心,在急功近利的世界放慢腳步,像孩子一樣,為一群搬家的螞蟻停留一個午后,戒掉把每一件事折合成時間金錢的壞習慣,學孩子們把每一件事折合成幾噸的快樂。
網友們祝福著孩子“永遠保持詩意”,同時也在叩問著自己,“我小時候是不是個詩人呢”?
孩子,是能夠讓整個社會停下腳步反思,窺探內心的力量。
《孩子們的詩》插畫:九個妖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好詩人”
在當下碎片化閱讀當道,越來越“快”的時代里,《孩子們的詩》得到了易中天、郎朗等文化名人的高度認可?!拔覀儜敯押⒆觽儗懗鰜淼那嘻悵h語存好?!敝麑а荨⒆骷屹Z樟柯說。
而在社會大眾的聲音里,也可以聽到,“從上萬首詩中脫穎而出,它們首先是好詩,其次才是孩子的詩”這樣高的贊賞。
豆瓣用戶NNMarkloo評論說:“創造性和文字張力都令我震驚。更重要的是,其中沒有任何刻意,自然、樸拙之類的詞語也無法形容這些作品。我能做的只有張大嘴,吸進軟人心腹的純凈?!痹娂绾蝿尤诵南?,由此可見一斑。
《孩子們的詩》插畫:七葉樹
▍“懷念自己小時候的想象力”
“孩子們的詩,我倒覺得和孩子們無關,和詩無關。那是純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全不用力。”一位網友這樣評價。
“我想念那個常??刺?,和蝌蚪說話,為娃娃流淚的,曾經的小孩?!毕胂罅θ笔В抢硇栽谌烁裆系募映?,亦是教條在思維上的束縛。
《孩子們的詩》插畫:簡繭
角度新議
現代教育應該保護孩子們的“詩心”
從藝術性上講,這組來自孩子的詩可能還有所欠缺。這也很正常。這些孩子年紀尚小,大多剛上小學,有的還在上幼兒園,他們連基本的字還沒有認識,沒有基本的文化積淀,更不要說經過專門的詩歌訓練。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詩有著一種簡單、直接而動人的力量。其實,詩歌出現之始,本就是記錄人們最直接的觀察與思考。而這組來自孩子的詩,正由于他們最直接的觀察與思考,這才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很難說這些孩子長大之后還有多少人保留寫詩的習慣,更難說會有幾個人成為詩人。蕓蕓眾生,自是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詩人,也沒有必要人人都成為詩人。但是,不能成為詩人,卻應該擁有詩一樣的心靈。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詩:“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因為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借用并賦予其哲學內涵而廣為人知。能不能實現“詩意地棲居”,外部環境是重要的,更重要的還是在于能不能擁有一顆“詩心”。
面對這組孩子的詩,有人感喟:我們當初不知怎么過來的。其實,在每個人成長的路上,都曾經有過“詩心”,只是走著走著,后來走丟了。所以高曉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才會引起那么多的共鳴。這也正是我們想問的,現在這群引起驚艷的孩子,再過十年二十年后,還會有多少人保持“詩心”?如果他們興趣來了再寫一首詩,還會像現在這樣有著觸及人心的美嗎?
這里不是向現代教育叫板。教育有其自身規律,經過這么多年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共識,不應該受到過多置喙。包括現行的語文教育,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這里更多是在提醒,在規范化教學的同時,依然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生長的天空,不要輕易過早地給他們套上枷鎖,讓他們能以“赤子之心”面對世界?想到以分數為代表的教育體制對孩子心靈的壓抑,想到現行詩歌面臨的種種爭議,讓人感到一絲沉重。
不奢望所有人都成為詩人,但所有人都應該留有一顆“詩心”。當然,能不能存有一顆“詩心”也有社會的問題,有時社會的堅硬與復雜讓人們不再心靈柔軟。但不管如何,現代教育應該保護孩子的“詩心”。在欣賞完這組來自孩子的詩并且大發感慨后,這或許才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蛟S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寫詩,不是學習技巧,而是學習“詩心”。
(毛建國)
寫在最后
品味孩子們的詩,讓人內心溫暖,它們之所以如此打動人,正在于其中純粹的情感與天真的視角。但嚴格說來,這并非孩子的專屬,正如青春不是某個年齡階段的人的專屬一樣。孩子送給了大人們這么珍貴的禮物,那么大人們又該用怎樣的真誠去接受?用怎樣的態度去回饋孩子們呢?這是值得大人們深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