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被譽為東歐巴黎和多瑙河上的明珠。也難怪,多瑙河穿城而過,將布達佩斯一分為二(西岸稱布達、東岸為佩斯)。皇宮、漁人堡、國會大廈等經典建筑、歷史遺跡、著名景點分布多瑙河兩岸,交相輝映。多瑙河款款地將它們串在一起,不成明珠也難。
藍色的多瑙河
不巧的是,在布達佩斯,我們遭遇了此行唯一的陰雨天氣,時而彤云密布,時而陽光揮灑,時而又大雨滂沱。都說天青色等煙雨,其實濛濛煙雨是最難等的。不過,雖說時時晴晴雨雨,卻真是處處明明秀秀(歐洲的空氣質量不得不服啊)。
漁人堡管窺
國會大廈透視
馬加什大教堂、漁人堡和古皇宮三個景點其實相距不遠,都在緊鄰多瑙河的山坡上。我們花了將近2個小時竄行其間(時間太緊,只能用“竄”了)。關于這三個地方的歷史故事、軼聞傳說多了去了,我們不是研究歐洲歷史的,哪要去記那么多?只是記得了茜茜公主的豪華婚禮就是在這大教堂里舉行的。這皇城根、山坡頭還真聚集了太多令人贊嘆的元素和遐想的空間。它記錄著昔日奧匈帝國的繁華和衰敗的歷史,“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也……
茜茜公主舉行婚禮的馬什加大教堂
皇宮遠觀
美女與騎士——都是廣告
孤獨的畫師
竄行皇宮期間,恰遇皇宮衛隊的換崗儀式,一招一式煞有介事。這儀式雖比不上白金漢宮衛兵換崗的豪華和氣派,但終究還是有點看頭滴。
皇宮換崗
坐船游覽多瑙河又是另一種感覺。游船悠悠地航行在藍色的多瑙河上,令人眼花繚亂的跨河大橋在頭上逐一晃過。遠處的天際,烏云密布;沿河兩岸,各色風格的建筑次第而過。古皇宮、漁人堡、馬加什教堂、國會大廈、匈牙利科學院、匈牙利大酒店、佩斯舞廳…… 船上倒是有中文講解,可惜是播放錄音,估計管播音的朋友不懂中文,播出來的內容與兩岸實際景觀牛頭不對馬嘴,越聽越糊涂。嗨,管它呢,憑欄倚窗,觀賞美景,到哪算哪,只享受兩個字:愜意。
國家博物館
國會大廈
馬什加大教堂
布達佩斯的下一站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晨起,又復碧空如洗,一掃布達佩斯的陰郁。 維也納被譽為“音樂之都”、“建筑之都”、“文化之都”,實在是當之無愧。多瑙河(還是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整個城市的感覺就是一個碩大的公園。 維也納的美景實在太多,國家歌劇院、美泉宮、圣斯特凡大教堂、市政大廳、霍夫堡皇宮、女皇廣場、斯特勞斯金像…… 每個地方都耳熟能詳,每個景點都能演繹出一個雋永的故事,甚至傍晚的街景都是一種致命誘惑。若展開介紹,恐怕單是維也納,這美篇就裝不下。確實無愧為歐陸明珠。
美泉宮花道
美泉宮載客馬車
乞討也那么藝術——美泉宮門口
國家公園的斯特勞斯金像
周末休閑的年輕人
斯特凡大教堂
霍夫堡皇宮
維也納之行最值得自豪的,是在著名的“金色大廳”,邂逅大師,聆聽莫扎特。金色大廳畢竟是世界頂級大雅之堂,管理極嚴。不能帶包就不說了(女士坤包例外),非正裝還不得入場(我的夾克外套就被寄放)。雖然近兩個小時的交響樂演奏,包括間夾其中的獨唱,多數未聞其名、不知所云。但禮數不能不到。該鼓掌時鼓掌,該起立時起立。享受、陶醉…… 還好沒睡著。
金色大廳夕照
金色大廳里的演奏如癡如醉
維也納往薩爾斯堡途中,經過被譽為歐洲最美小鎮的哈爾斯塔特。盡管那山邊湖濱的尖頂教堂在各色關于歐洲的介紹封面、種種網頁上已無數次謀面,但當你直面那湖、那水、那山、那天空、那白云,一種“半入江風半入云”的意境,不能不讓人感到無可避免的視覺震撼。
哈爾斯塔特全貌——當然角度不對,應從對面山上拍過來
如夢如幻
城堡夕照
半入青山半入云
緊接著哈爾斯塔特的,是孟德西,意譯“月亮湖”,其形似一輪彎月。與哈爾斯塔特的阿特湖相比較,孟德西完全是另一種類型的美。盡管湖水一樣的碧透,山林一樣的濃郁,綠草一樣的可人,天空一樣的深邃,白云一樣的清純。但孟德西的景色更為開闊,視角更為廣袤。悠閑地坐在湖畔長椅上,放眼望去,白云藍天青山綠水連成一片,卻又清晰可辨,通透至極。遠處白帆點點,近邊天鵝戲水,斜陽西照、空氣沁人。真感覺是錯落凡塵的九天仙境。
湖畔秀色
青山隱隱水遙遙
此景只應天上有
薩爾斯堡是音樂巨匠莫扎特的故鄉,也是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家鄉,還是奧斯卡電影“音樂之聲”的誕生地。到奧地利,你既無法回避莫扎特,也無法不涉及音樂。在薩爾斯堡,更是如此。薩爾斯堡是莫扎特誕生地,也是他生活的主要城市。莫扎特36年短短的一生中有一半是在這度過的,城邊優雅的薩爾斯河見證了他的成長。
優雅的薩爾斯河
薩爾斯堡有多處莫扎特故居和著名景點,時間有限,我們當然不可能一一前去拜謁,只到了莫扎特的誕生地糧食胡同和電影“音樂之聲”的誕生地米拉貝爾花園。 薩爾斯堡古老的街道,色彩鮮艷的建筑,街盡頭教堂圓頂上金色的夕陽;橫跨薩爾斯河的情人橋,橋欄上各形各色的同心鎖;薩爾斯河彎彎的河道、清澈的流水、河畔濃濃的草坪以及雄踞山巔的薩爾斯堡要塞…… 這一切,似乎是凝固的音樂,構成了薩爾斯堡特有的美。那種美,真的震撼(至少對我如此)。有限的幾張照片根本無法承載。
米拉貝爾花園(對面山上就是薩爾斯古堡)
街盡頭,夕陽下迷人的教堂圓頂
薩爾斯河畔草坪
情人橋上同心鎖
由薩爾斯堡往因斯布魯克的路線有點搞怪。兩個城市同屬奧地利,我們卻在途中進入德國,且登高阿爾卑斯山,游覽海拔1880余米終年積雪的上薩爾斯堡鷹巢。然后下山,游覽鷹巢腳下的國王湖。再然后,又回奧地利,入住因斯布魯克,次日再進德國。暈!幸好此行都為申根國家(歐盟),出境入境如無人之境,隨它了。 鷹巢是希特勒當年最鐘愛的度假勝地,終年積雪、地勢險要、氣勢恢宏。當年盟軍轟炸德國希特勒老巢,竟沒能將它炸毀,這才有了今天這一絕世美景,因禍得福也。
阿爾卑斯群峰
上鷹巢確實不容易。山下先換乘景區大巴上得半山頂,遂下車走過長長的陰森森的隧道,再乘坐高差達300余米的垂直電梯,這才到達山頂。走出一看,果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極目望去,仿佛整個阿爾卑斯山都在它的腳下。遠處青山隱隱、山間綠樹蔥蔥、四外白雪皚皚,襯以耀眼的陽光、飄忽的白云,曠達悠遠,頗有“山高云低九天近,日暖雪寒蒼山遠”的意境。山頂游客蠻多,但并不噪雜,即使在山巔餐廳飲酒聚餐的人,也都安安靜靜輕聲細語的,當真“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啊。
隧道口
一覽眾山小——鷹巢俯瞰
手可摘星辰
可敢高聲語?
山巔之餐
鷹巢腳下,同屬貝希特斯加登國家公園的國王湖被稱為德國阿爾卑斯山區最美的地方。身臨其境,別有洞天。這里湖水清澈如鏡,雪山環伺、山勢險峻、滿目蒼翠。頗有新西蘭神奇峽灣的風韻,但比神奇峽灣更有趣味。
貝希特斯加登國家公園
當游船緩緩駛入國王湖的群山深處時,皚皚的雪山腳下,突現一片幾乎與湖水齊平的綠洲。兩座高大的麥加式的圓頂塔、幾棟哥德式房屋,散落在寬闊的綠草地和叢林間。黛山翠草、白雪青松,仿佛人游畫中。
雪山下的綠洲
濃濃的麥加氣息
童趣
可惜游人太多,船只太小(湖中只允許電動船航行,動力太小了),等船出湖整整排了近兩個小時的隊。當然,也有收獲。排隊時與幾個七八十歲的法國老太瞎聊(反正英語法語的亂來),學會了法語“笨豬”(你好)、“歪脖”(再見)……
可憐的電動小船
排隊候船
與哈爾斯塔特一樣,新天鵝堡也被稱為歐洲最美。它的航拍作品同樣屢屢見諸攝影封面和網頁。走近新天鵝堡,卻略略有點失望。新天鵝堡建在山腰里,怎么著都很難找到有震撼力的視角。看來具有特征性的經典畫面是必須航拍的。倒是鵝黃色的舊天鵝堡觀個正著(算是歪打正著)。新天鵝堡,只能立此存照而已。 入內參觀,上上下下走過了數不清的樓梯和廳房,聽了滿腦袋關于新天鵝堡的前世今生的介紹,暈暈乎乎的。在浩瀚的信息中,總算抓住了關鍵:新天鵝堡是由它的主人、略帶精神疾病的路德維希二世按自己想象中的童話城堡設計和建造的。 可惜,入內參觀不許拍照。于是,新天鵝堡的內部,就像路德維希二世一樣,恍恍惚惚的,只能憑各位想象了。
舊天鵝堡
舊天鵝堡和天鵝湖
新天鵝堡
相映成趣
慕尼黑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全德第三大城市。也是我們東歐之行的最后一站。一個下午,匆促之間,忙于走街串巷、跑店購物,我們只到了瑪利亞廣場,市容觀光幾成形式。印象頗深的是熙熙攘攘,人滿為患。不過,經典哥特式的老市政廳、新哥特式的新市政廳一起矗立在瑪利亞廣場傍晚的斜陽里,還是有點味道滴……
瑪麗亞廣場的老市政廳
新市政廳
揮別德捷斯匈奧五國,結束了十二天的東歐之行。難忘旅程,卻又難言留戀。突然冒出徐志摩“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其實,心里真的希望帶回歐洲的空氣。 再見,歐羅巴!附記: 有朋友問我,法蘭克福和慕尼黑都屬原西德,奧地利又是傳統意義上的中歐,為什么叫“東歐行”? 要說這旅行社的事還真有點懵,人上了它的賊船,竟還不知道這船究竟往哪開?我只好自作主張做些解釋,至少蒙蒙自己吧。 所謂“東歐”、“西歐”,我們腦子里基本是一意識形態的政治地理范疇,將前華沙條約國的地盤稱為東歐,前北大西洋公約國的地盤稱之為西歐,以示“東方”和“西方”兩大陣營的區別。而奧地利自1955年起宣布永久中立,所以它既不屬于東歐也不屬于西歐。但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奧地利的北方是捷克、南方是斯洛文尼亞(原南斯拉夫的地兒),若以自然地理劃分,只要捷克和斯洛文尼亞屬于東歐,奧地利沒有理由不屬于東歐。同樣道理,若在德國中部自北向南畫一分界線,慕尼黑毫無疑義地劃入東部德國(那當然屬東歐)。至于法蘭克福么,怎么著也得往西劃。當然它航空樞紐,例外…… 其實問題還是有的。若單從自然地理考慮,真正的東歐還應包括部分俄羅斯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等等,大了去了。就全歐洲范圍看,這德捷斯奧匈五國充其量只能算“中歐”。不過,那問題就讓旅行社去考慮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