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引言是論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對于引言想必很多論文作者僅是知其然,而卻不知其所以然。也即對于一篇論文為何要寫引言,似乎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要知其原因,首先還需知何為引言。引言則是寫在書或文章前面類似序言或導言的短文,通常用以說明下面要說和寫的主題和范圍、宗旨、目的和經過。通常寫在內容前面,也指別人所寫的對作品的介紹或對本書內容的評論。通過對“引言”的定義介紹,實際上便可挖掘出對于學術論文來說一些重要的信息:主題、范圍、經過、目的、作品介紹。通過這幾個詞,我們便可明確學術論文中引言的作用:介紹論文的主題,澄清寫作目的,明晰研究問題,闡述研究思路。而相應的基本的思路框架也便可由此形成:研究背景(引出研究主題),研究重要性(澄清寫作目的),文獻綜述(引出研究問題),研究思路。當然,這是基本的寫作框架,其主要內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通過明晰定義,我們便可知為何要寫引言,也即我們需要在深入閱讀文章或書籍之前,需了解文章或書籍圍繞什么而寫、因何目的而寫、以何思路撰寫、有何評價(大多針對書籍)。知其寫作來龍去脈,才便于深入探索。而學術論文中的引言寫作目的也是如此,但在引言寫作過程中,很多論文作者卻是“較好地”貫徹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實質上對為何寫引言并不十分明確,導致在引言寫作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研究背景敘述較多,看了半天遲遲不入“主題”;或者研究背景所占篇幅較大,而對于“研究重要性”卻只字不提;新手作者還可能會存在缺少文獻綜述的情況,即缺少提出研究問題的過程表述。此外還可能會出現一些邏輯上的問題,例如各部分內容之間出現邏輯斷層等,這些問題與對“引言”本身的寫作框架熟悉度不夠,或者整體寫作不熟練有關。而下文將介紹幾種引言寫作的思路,當論文作者在遇到不同的情況時,可思考選擇適合自己文章的寫作思路。
一、常規型思路:四要素齊全
常規型思路即上文所提到的基本寫作框架: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文獻綜述、研究思路。將文章的研究內容從現實角度和學術角度,將其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予以說明。從整體思路上來說,這是較為嚴謹縝密、也是較為常規的一種思路(若在表述邏輯上也沒有問題的話)。大多數期刊也對論文作此常規要求。
近來許多研究發現,成為母親和養育子女會讓女性在職業領域遭遇收入懲罰。社會網絡是獲得信息、物質和社會支持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途徑中獲得的資源會影響個體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職業地位。這是因為,社會網絡的建立、維護和擴展需要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而養育子女也同樣需要大量投入,那么這個過程是否會讓女性在社會網絡資源方面遭受“母職懲罰”呢?
已有關于“母職懲罰”的研究多數集中在描述母職對女性的教育、收入和晉升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但是其中的機制是什么,仍然比較模糊。關于為什么“成為父母”主要對女性的職業有負面影響,而對男性的影響卻微乎其微,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另一種觀點認為……也有研究發現,社會資本是導致勞動力市場男女兩性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微觀機制。由此可以認為,社會網絡資源也是女性職業生涯中的重要資源之一,有必要將其納入“母職懲罰”的分析框架中。
在相關主流研究中,社會網絡資源多數被當作自變量來研究其對個體職業地位和收入的效應;在少數將社會網絡資源作為因變量的研究中,主要關注個人階層地位和職業交往對社會網絡資源的影響,養育子女的因 素很少被關注。然而,養育子女是影響人們社會網絡資源的特殊因素,因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網絡關系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而養育子女同樣如此。……那么,養育子女對男女兩性的社會網絡資源是否有不同的影響?
另外,目前對于社會網絡資源的測量主要是從整體的角度關注社會網絡的規模、差異性、頂端的網絡資源和餐飲社交等方面。從總體上而言,這樣測量是比較全面的。但是存在的問題在于,無法對職業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的交往進行區別。本文認為,劃分職業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的社會網絡資源是有意義的,……因此本文把社會網絡資源劃分為日常的資源、職場的資源和“以孩子為中心”的資源,從這三個方面探討養育子女對于父母社會網絡資源的影響。
考慮到上述幾個方面,筆者認為應深入細致地研究養育子女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網絡資源,這值得引起學界的重視。因此,本研究試圖回答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第二,……;第三,……。
《養育子女對社會網絡資源的影響:母職懲罰和父職獎賞?》
此文的引文便是按照常規思路進行撰寫的,如上文片段所示。首段前兩句干凈利落地引出了研究主題“養育子女”“社會網絡”。巧妙的是,作者通過首段接下來幾句的說明,既提到了另一主題“母職懲罰”,還點出了本文研究的現實問題“養育子女讓女性在社會網絡資源方面遭受'母職懲罰’”(雖最后一句是以問句呈現,但既然研究此問題,答案本身就是肯定的)。而后便是邏輯銜接較為緊密的文獻綜述,其中穿插著文獻批評,最后推導出研究問題和研究思路。這便是常規的引言思路呈現,主要是將現實背景和研究重要性(現實和學術角度)、研究思路說清楚,講明白即可。而當學術上的重要性即文獻綜述部分內容較成系統且內容較多時,若仍“待在”引言部分,總有些格格不入,此時,可選擇下面這一思路。
二、“跳躍”型思路:文獻綜述入正文
文獻綜述入正文,一般情況下則是文獻綜述內容較為繁多或者想要加以強調之時,可在正文處單獨設置文獻綜述章節來提出研究問題。而引文相應便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則是只寫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和研究思路;第二種則是將文獻綜述的思路整體呈現出來,保持常規型思路中的四要素在形式上的完整。接下來將分別予以介紹。
近年來,以社區、用戶關系和內容運營為基礎的社會化問答社區逐漸興起,它強調用戶的社交關系與自主生成內容,以良好的社區氛圍吸引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問答,產生了較高質量的問題和答案,成為網絡環境下用戶搜尋、采納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然而,隨著用戶數量激增和活躍性的增強,社區知識資源規模也呈現“井噴式”增長,出現用戶在采納和利用知識過程中,供需不匹配、知識迷航、搜尋和篩選知識耗費精力較大等問題,嚴重降低了知識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對于社會化問答社區知識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有助于優化社區知識組織管理,提高知識交流效率和知識重用率,也有助于社會化問答社區利用其制定利于知識采納和社區活躍的對應措施。進一步優化知識服務模式,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認知視域下社會化問答社區用戶知識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
上文則為第一種形式,將文獻綜述“送”入正文,引言處僅呈現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和研究思路。由上文也能看到,作者用一長句引出了研究主題“社會化問答社區”。而后,以“然而”作為轉折引出了“社會化問答社區”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而合理地說明了本文對“社會化問答社區知識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二語習得社會文化學派的發展,語言學習者身份研究逐漸受到學界重視(Block 2007)。此類研究把后結構主義作為理論取向,主張身份是多元的、變化的,是在個體與外界協商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Blommaert 2005;Norton 2013;Weedon 1987)。從本質上來說,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是通過社會實踐學習如何使用第二語言來表達和建構新身份的過程。在學習實踐中,學習者個體的過往經歷、性情稟賦及其與外部情境的互動,共同影響語言學習行為(Kramsch 200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語學習不僅是學習者個體內部的認知活動,也是一種包含與外界互動、關乎人生發展軌跡的復雜社會現象。把二語學習置于整體的“人”的發展軌跡中來看,不僅可以讓二語教育更好地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實現,還能為語言教育的定位和規劃帶來諸多啟示(高一虹等 2008)。因此,二語學習在個人身份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理應得到學界重視。
目前國外已有大量關于語言學習者身份的研究。在理論方面,以Norton(2013)為代表的二語投資理論影響較大,這一理論把個體學習者的學習投入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探究復雜社會情境對二語學習和身份發展的影響(邊永衛、王雪鴿2020)。在實證方面,大多數研究聚焦二語情境下的移民或留學生等群體,對外語情境下的群體關注極少(Block 2007)。在國內,此類研究更是匱乏。二語學習者身份研究的情境和研究模式需要多元化,這樣才能聽到“更多從'本土’或'內部’發出的聲音”(高一虹等 2008:25)。
本研究通過個案敘事分析方法,聚焦一名中國英語學習者,經過14個月的歷時跟蹤調查,在二語投資視角下考察學習者身份和二語投資在英語學習和實踐中的變化。本研究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究學習者的二語投資:1)學習者在二語學習和實踐活動上的選擇;2)學習者在二語學習和實踐活動上投入的努力;3)學習者在各項二語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外界反饋。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二語投資視角下英語學習者的身份建構——一項個案敘事研究》
上文則是第二種形式,即存有常規型思路的“形”。首段是對研究背景和研究重要性的說明。首句快速引入了研究主題“二語語言學習者身份”。而下文重點把研究主題進行了介紹,即將“二語語言學習者身份建構”的由來加以說明,最后點明了做此項研究的重要意義:“不僅……,還能……”。而到了第二段,實際上作者僅是呈現了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側重點——二語投資理論、二語情境下的移民或留學生等群體,而后便緊跟研究思路的說明。而到了論文的第一章文獻回顧部分,作者專門分成了兩個小節從二語投資理論和二語情境下的移民或留學生等群體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文獻回顧。
三、“直截”型思路:正反觀點先行
直截型思路與論文中所涉及到的觀點有關。有些論文是對學科領域內的某個觀點或某項爭議的看法;或者有新的思考,欲提出新的觀點。此時在引言部分,則可能會直截了當地呈現所要論證的學界觀點或爭議點,而后則便于自己提出新的看法。從實質上來說,引言處呈現觀點和爭議也是文獻綜述的一種類型。只是此種情況較為突出,也有典型性,可將其單獨作為引言的一種思路加以強調。具體的框架可總結為:研究背景、觀點介紹、研究思路。
在國外清史學界及其相關領域中,存在著放大藏傳佛教(TibetanBuddhism)對清朝政治進程所起作用的思路傾向。除了學術自身上的因素以外,這還與20世紀50年代以后,藏傳佛教在西方社會中的迅速傳播與廣受信眾追捧的社會大環境密切有關。具體而論,這種高估藏傳佛教的歷史地位及作用的學術觀點主要反映在由兩位學者開辟的研究模式。首先是阿赫馬德(Z.Ahmad)1970年在羅馬出版的以清代漢藏關系主題的專著。……,并認為其中的達賴喇嘛憑此而在雙邊關系格局中占據著一種較高的地位。上述論點后來受到了許多西方學者的認可,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第二位學者是較晚發表研究成果的日本藏學家石濱裕美子。她正式提出了以滿—蒙—藏三大政治群體共享的“佛教政治”思想為基礎的“西藏佛教世界”(或“西藏文化圈~チベツト文化圈”)論,意在揭示其與覆蓋內陸(她將之等同于中國)的“漢字文化圈”的巨大差異 。……。對此有日本學者評價認為,該研究模式是迄今日本清史學界批判“中國中心主義”最為突出的例證,凸顯出要洞察清屬內亞的歷史真相就有必要采用以達賴喇嘛等黃教高層為中心的佛教世界的原理來了解清朝與蒙藏地區之間的關系。
與之相反,我國學者對這種完全接受“施供關系”及其衍生論點的學術傾向,多從政教關系的層面引用史實予以糾正。此外也有學者從民族史的角度,論述17世紀中期以來,西蒙古人中的和碩特部對藏地實行了長達七十多年的實際統治。這不啻從政治史的視角直接質疑了國外學者的上述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以來采取歷史人類學的方法在相當于帝制晚期時段的明清民族史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相當的進展,這種視角或可稱之為“歷史人類學下的民族史研究”。其特征是將從傳世官方文獻與實地調查獲得的民間文獻密切結合,通過分析具體而典型的個案事例,進而到達對族群間的相互關系和族際邊界的體認。事實上,具體到清代蒙藏關系的課題里,恰恰存在著若干此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民間口碑史料,故以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并結合傳世史料對這些文本得以成立的歷史背景再做思考,或許能夠從新的視角切入到相關的學術領域中。
《歷史人類學視角下的清代蒙藏關系再思考———兼論所謂“西藏佛教世界”共同體的成立性問題》
從標題“再思考”可知,該文章針對“清代蒙藏關系”提出了新的看法。而針對此類有新思考、新觀點的文章引言部分該如何呈現?此文便是一個較好的示例。首先,作者直截了當地通過提出國外學者觀點的形式引出了研究主題,即“放大藏傳佛教對清朝政治所起的作用”。而后便呈現了兩位重要學者的觀點。同時,也呈現了我國學者對該觀點的“質疑”與糾正。通過正反觀點的說明,我們便知圍繞學界關于“清代蒙藏關系”的觀點以及“西藏佛教世界”共同體的來龍去脈。從而順暢地引出自己的“新思考”——從新的視角(歷史人類學)切入得到新的觀點或看法。
四、“深度”型思路:“理論”加持
除了上述思路中引言是否存有文獻綜述的區別之外,還有一種“深度”型思路,即當論文中有理論視角呈現時,可先在引言處對該理論進行闡釋,用以說明該理論解決本文研究問題的適切性。也即,為何獨獨使用該理論進行闡釋?該理論與本文的研究有何契合之處?在引言處就將其說明清楚,讀者/審稿人便會從最初就能明確理論與研究的關系,從而便于深入理解正文的研究過程。該思路的寫作框架可概括為: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研究視角、研究思路。
反貧困,既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的艱巨使命,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立足國情,深入實踐,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為己任,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同貧困做斗爭,取得了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歷史性偉大成就。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開展貧困治理的演進歷程,剖析治理過程背后的經濟學邏輯,既是對中國減貧奇跡內在機理的探索,也是明晰 “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治理導向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探索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資本是發展經濟學理論框架中研究貧困問題最為重要的視角之一。資本變動是引致家庭貧困狀態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資本缺失和匱乏會導致貧困的發生,不論暫時性貧困還是持久性貧困,致貧根源均在于維持家庭生計活動的關鍵資本損失或缺失;另一方面,資本積累可以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擺脫低水平生計困境,脫貧的過程即是資本水平積累至可以滿足人“基本需要”和“基本能力”發展的過程。因此,從資本的視角去剖析中國共產黨的貧困治理問題是探尋中國偉大減貧奇跡內在機理的重要線索。回顧現有文獻,雖然已有學者基于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管理 學等學科理論對中國的減貧實踐進行探究,但多是聚焦治理主體的實踐過程,而未立足于致貧根源來揭示中國共產黨貧困治理的行動邏輯,而這正是本文所討論的重點。
本文在發展經濟學架構下,基于可持續生計理論和權利貧困理論,構建了一個貧困治理分析框架,試圖以賦能、賦權推動資本積累的治理邏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貧困治理的集體行動過程進行討論,以期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究中國共產黨消除絕對貧困的內在機理。以此為基礎,結合現存問題以及 “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意圖,提出未來治貧導向的政策建議。
《中國共產黨貧困治理的演進歷程與未來取向 ——基于 “賦能、賦權—資本積累”的貧困治理分析框架》
上文的首段仍然是通過研究背景的描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題“反貧困”,繼而說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而后,作者想要“剖析治理過程背后的經濟學邏輯”,便提出了“資本”這一重要視角。而為何要從“資本視角”切入,作者呈現了兩個原因,并以“因此,從資本視角去剖析中國共產黨的貧困治理問題是……的重要線索”提示讀者/審稿人“'我’對理論視角的適切性做了解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來展開全文的分析。
綜上,引言的四種思路是較為普通且實用的。若是新手作者,可直接按照常規型思路撰寫引言部分,以便形成良好的寫作思路。當熟悉了引言基本的寫作思路之后,若文獻內容過多或者想要加以強調,可使用跳躍型思路,將文獻回顧單獨呈現在正文中。若是對學界觀點或爭議有新的想法,也可采用直截型思路使“正反觀點”先行。若文中涉及重要理論視角,可采用深度型思路,在引言處先有所說明。論文作者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引言思路。